【透視中國】將軍披露台灣秘密檔案 曝8年抗戰驚人史實(視頻)

【導讀】二零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光復民國(大陸)工作委員會」暨「黃花崗­雜誌」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紀念國軍抗戰•光復民國大陸」研討會。 來自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台灣的學者專家,就多個主題展開了討論。 研討會圍繞「中共在抗戰中的角色及大陸淪陷的原因」的主題,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理事、中華戰略學會理事、中華軍史學會監事喬金鷗將軍做了「抗戰時期中共實力擴張之策略」的發言。喬金鷗將軍有機會接觸和利用大量臺灣祕密檔案進行研究,揭露中共在抗戰中通過統戰、諜報及掠奪敵後資源等方法擴張其實力,最終打敗國軍的歷史事實。

喬金鷗將軍在「紀念國軍抗戰•光復民國大陸」研討會上發言(視頻)

抗戰時期中共之擴張策略

今年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行政院表示,以「八年抗戰是中華民國軍民堅苦卓絕的奮鬥成果」等四原則為主軸,擴大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16項系列活動,忠實呈現抗戰勝利歷史軸線,彰顯中華民國是抗戰主體。

中共沒有八年抗戰的機遇,就沒有重新擴展壯大之轉機。 共軍經過八年與精良的日軍所謂的「血戰」後,在其根據地內正規軍竟然由出師時的4.6萬餘人,壯大到抗戰勝利時的120萬餘人,民兵更多達268萬7千餘人。對不了解中國抗日戰史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之態度及角色者來說,這樣的實力數據,倒像是日本侵略者滋養了共產黨的軍隊。但從該時期國共雙方史證資料來看,實符合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所策劃之「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之抗日發展方針。

壹、國民政府艱苦抗戰贏得勝利

「日本陸海空軍及補助部隊將領率所有部隊向蔣委員長無條件投降」、「當即服從蔣委員長之節制並接受蔣委員長及其代表何應欽上將所頒發之命令」,這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日本在南京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代表—何應欽上將投降;降書內容之前提。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華野心侵略,不斷製造事件,直至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終於激發中華民族誓死抗敵的堅定意志。時任軍事委員長的蔣公,在廬山昭告:犧牲已到最後關頭,唯有人地無分、抗戰到底。領導全民無懼流血犧牲;奮戰到底下,經過八年浴血抗戰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抗戰期間,國軍以劣勢裝備與日軍浴血苦戰,其中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00次、小型戰鬥3萬9000次。國軍傷亡322萬官兵,包括268位將領殉國,其中上將6人、中將57人、少將205人,還包括共軍將領。無辜百姓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人,財產損失更是不可計數。八年抗戰是一個關係國家存亡、深刻影響國際情勢的重大歷史事件,戰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傷亡之重、影響之深,也都是空前未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轉折,如沒有八年抗戰,就沒有中共的重新壯大,不管是基於國共鬥爭的歷史恩怨,或是出於建構歷史正當性的需要,多年來大陸當局始終刻意拔高中共在抗戰中的作用,貶低甚至長期不提國軍的犧牲與功績。教育與宣傳上,都說抗日戰爭是共產黨打的,國軍完全沒份。八年抗戰是誰打的?這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兩岸政軍學界爭論已久。

中華民國政府是抗戰主體,主導抵抗日本侵略;抗戰史是建立在國家主體上的,蔣中正委員長領導抗戰勝利,此一歷史事實不容大陸扭曲。2005年,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才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雖然對國民政府抗日已經提出較多的肯定;但以「兩個戰場論」解構抗日戰爭史,還是有很多偏離史實之處。但是今年以來中共在抗日戰爭論述宣傳策略上,又進一步一分為四,國家整體抗戰被解析為「正面戰場」、「敵後戰場」、「東北戰場」與「民間及外國戰場」,刻意再漠視抗日史實,混淆抗戰真相。

國民政府抗戰之持久戰略;改變日軍原本由北向南的主作戰線,並以重慶為主要抗戰基地的重要戰略指導,奠定抗戰勝利的基礎。同時蔣委員長抗戰到底的意志是重要關鍵因素。從我國軍史政單位之「抗戰史檔案」、日本防衛廳編撰「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等檔案及相關史料,都清楚印證抗戰歷史,史實就是我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為盟軍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是國際公認的抗戰領導人。

貳、中共參加抗戰的態度

中共在共產國際的「統戰綱領」指示下,展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運作,。七七抗戰開始,七月八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林彪、徐向前等聯名電呈蔣委員長稱:「紅軍將士咸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家效命。」

七月九日,彭德懷、賀龍、劉伯承、林彪、徐向前、葉劍英、蕭克、左權、徐海東率人民抗日紅軍全體指揮員戰鬥員、致電蔣委員長等,表明「我全體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

在共黨的請求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廿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發佈收編投誠的共軍,並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經共黨的請求政府收編共軍,中共再向政府提出「四項諾言」:

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澈底實現而奮鬥;
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動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的統一;
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但中共對其內部則是說;「這些讓步與妥協,是為了要使本黨取得全國範圍公開活動的機會,千百倍的去擴大黨的政治影響與組織力量,進而爭奪在民族革命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收編共軍命令後,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中,頒發了「關於抗戰中地方工作的原則指示」,要求黨與其軍隊「向各地政府與軍隊進行統一戰線的活動與組織」活動時,要重視;

第一、利用一切舊政權的武裝組織形式:如民團、保安隊、壯丁隊、義勇軍等實行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並取得其中的指揮地位。

第二、共產黨員該以抗日積極分份子的面目,參加到政府與軍隊中去,並取得其中的領導地位。

第三、同各黨各派的鬥爭是任何時候不能放棄的。

第四、用一切方法爭取黨的公開與半公開,同時擴大黨的秘密組織。

對紅軍改編為國軍上;要求:政委改以副首長或政治部主任,行使組織職權,維持黨對首長之監督領導,拒絕軍委會派遣參謀至部隊。

在作戰方針上;指示入晉後先爭取表現來擴大宣傳影響。日軍再深入時,即以山西為基地,分散向河北、山東、河南、熱河、绥、察各地發展,以獨立自主游擊戰,在敵後爭取民眾、擴大武力、建立根據地。

同時向紅軍解釋;雖然接受政府改編為國軍,「維持外白、但內面仍是『紅』」。也就是仍然維持其為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之特性。

再觀其在抗日軍政幹部大學「中共黨的策略」課程講授中,解釋何以要強調抗日,乃因:

第一、抗日可以得到國人同情,爭取廣大群眾,可以擴大紅軍,進行加緊發展黨的組織。

第二、在革命低潮,力量縮小時;才能保存實力,進而擴大實力。

第三、抗日才能保護蘇聯,因蘇聯是無產階級的祖國,世界革命的根據地。

第四、放棄以前走不通的路尋求易於達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另一道路。

第五、此一革命策略是破壞資產階級政權的武器,用以掩護秘密工作之發展,用公開的工作來爭取廣大群眾力量,以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第六、給革命休養時間,積聚勢力,準備新的進步條件,採取轉彎抹角的進攻策略,尋求將來更大的勝利。

第七、紅軍仍保持獨立性,蘇維埃暫時取消,改為特區政府,實質是未變。
結果中共是物質得到了,經濟得到了,彈藥得到了,精神上得到了,黨員增多了,影響力擴大了。正如其所謂「一分鐘也不忘記擁護自己階級的利益」。

參、中共在抗戰時期的擴展策略

一、民主共和國戰略下之決策

中共在抗日開始策定了黨的策略後,即以「民主共和國」作為戰略口號,強調聯合各黨、各派、各軍一致抗日為策略口號,用以推倒國民黨政府。

此階段的根本勢力,國內為;無產階級及工農紅軍、東北軍、17路軍,國外為蘇聯及各民族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要求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抗日聯軍、義勇軍、抗日軍隊等聯合會,各界抗日救亡會。

在革命低潮時,中共以反日在前,土地革命、階級鬥爭放在後面,待見到革命高潮馬上改變,再將土地革命放在前面;此時在擴張的策略指導上:

發展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國民黨),一分抗日」,第一階段:先自我犧牲爭取輿論擁護,軍事分二路,由晉西北向東發展,一路深入冀東、冀中橫斷平漢線,一路入晉南、豫北、冀南、魯西、橫斷津浦線,入魯北、魯東切斷中央系軍隊聯繫,建立山地、平原根據地,為第二、三階段的到來準備。

第二階段:各地工作基礎及軍事政治根據地建立完成後,要將黃河以北,國民黨勢力肅清,視日寇力量消長情形決定鬥爭形式。

第三階段:勢力伸入華中各地、建立華北各根據地,分段遮斷中央系軍隊聯繫,瓦解和離間中央系部隊,待鞏固基礎後,進而取代國民黨之領導權。

此一策略方針就在;第一步讓國民黨先打日本,表面上配合做一點民族革命工作。第二步讓國民黨單獨打日本,自己進行軍事擴張使國民黨勢力削弱,當日本被打倒時,國民黨亦被打倒,勝利是中共,再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轉到無產階級革命。因而八年抗戰中,共產黨堅定遵行此一路線行動,在各地區積極擴展,而使其實力得到了迅速的壯大和發展。

二、抗日擴展活動綱領

民國二十九年中共中央策定之抗日「活動綱領」歸納為:

(一) 三大目標:1.擴充軍隊-擴大地盤,在冀、魯、蘇、皖、陜、甘、寧等地襲擊國軍、排斥異己。2.發展黨務-積極發展黨的力量,吸收黨員。3.奪取地方政權-藉民主憲政口號,號召民眾,孤立國民黨。

(二) 四大運動:1.百萬擴軍運動-吸收各地保安團隊及殘部。2.百萬擴黨運動-大量吸收各地教職員、學生入黨。3.千萬囤糧運動-征收救國公糧,或低價收買囤糧。4.萬萬積金運動-以勸捐、募捐、勒捐及各種苛捐雜稅為手段。

(三)十五大原則:用以落實三大原則,四大運動之政治手段;工作方向和行動方法。
(1) 借「服從三民主義」的口號,曲解國父遺教,宣傳「馬列主義」。
(2) 借「抗日」口號,號召民眾,擴充地盤。
(3) 借「民主」口號,破壞中央戰時法令,奪取各地政權。
(4) 借「進步」口號,欺騙青年,損失中央威信。
(5) 借「團結」口號,鞏固自己地位,掩護分化策略。
(6) 借「國共合作」口號,抬高自身地位,減低中央領導力 量。
(7) 借「革命」口號,用恐怖手段,排斥異己。
(8) 借「反對分裂」口號,實行割據。
(9) 借「反對內戰」口號,逃避軍事制裁。
(10) 以「統一戰線」口號,併吞弱小。
(11) 以各個擊破,摧毀國民黨力量。
(12) 佯作弱者姿態,到處向群眾哀告,以騙取同情。
(13) 以漢奸、汪派、托派、頑固份子、倒退份子、親日妥協投降等頭銜,任意罰款、捐糧、繳槍、綁架、殘殺。
(14) 製造高調,炫惑人心。
(15) 製造謠言,破壞人民對政府及領袖之信仰。

相對應其抗戰開始的「四項諾言」;不推翻國民黨政權,不破壞全國政權的統一,取消蘇維埃 政府和取消紅軍的諾言,只是欺騙政府收編紅軍取得合法身份,暫時等待擴張發展的策略而已。

三、游擊戰與根據地原則

民國廿六年抗戰爆發,紅軍接受政府收編後,毛澤東就明確的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原則。紅軍作戰任務上;擔負以獨立自主的任務,要求南京政府指定地區,以協助友軍作戰,「只宜作側面作戰,不宜作正面作戰」。

毛澤東在「論政策」文中申明其戰略基本精神,一是黨的軍事鬥爭戰略任務,在創建與鞏固擴大抗日根據地。二是要實現此戰略任務必須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經游擊戰爭,動員與組織群眾,創造陣地、發展陣地。游擊戰這是全黨一切工作的中心,唯一的方法其戰術基本原則在於「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化整為零,集零為整,旋磨打圈,脫離敵人。」

(一) 游擊戰非獨立戰爭形式,乃應該同時進行:政治鬥爭-包括思想、組織、群運、經濟、社會等廣泛鬥爭,以合法地位掩護其破壞政府之政治鬥爭,藉游擊隊各級政治部之宣傳、組織、民運、敵工、特工各部門來推動黨的政治工作。要求以群眾為堡壘,將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更進行兵運瓦解「敵軍」,所到之處;用種種方法進行宣導,使對方由不反對而同情其游擊戰爭之活動。

(二) 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策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和驅逐敵人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基地,一切政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地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據。

其作用在1. 作為游擊戰爭的後方,對國民黨軍事進攻的基地,2. 偽裝「新民主主義」的抗日政權形式,3. 發展武裝力量的泉源,補給的後方,4. 培植創造幹部的基地,繼續階級鬥爭的強化,5.做為日軍佔領區宣傳的樣本。

根據地是中共這麼重要的戰略支點,必須予以鞏固與發展,而其鞏固之作法:

1. 在軍事方面:建立軍區實行全面軍事化控制,組織與武裝軍區人民配合或支援游擊戰。
2. 在政治方面:成立抗日政權,代替原有政權成立「邊區政府」、「行署」、「行政委員會」,以「合法」統治者自居。
3. 在經濟方面:設立銀行、合作社、征稅機構、控制財政、經濟的物資支援游擊戰,以分田、減租政策、籠絡農民號召參加游擊戰抗日。
4. 在黨務方面:發展組織、建設黨、統一領導軍隊、政府、民眾團體。
5. 群眾運動:對群眾宣導、組訓運作有效掌握以鞏固根據地。

中共在農村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以支援游擊戰再建立新根據地,辦黨、政權、人民武裝、工農生產、文化教育、因而有了政權的雛型,成為解放戰爭的出發點。

四、宣傳鼓動與群眾路線

中共抗戰時為遂行武裝鬥爭,爭取政權過程,不能沒有各種宣傳與組織活動,在活動中又以宣傳鼓動為最主要中心工作。宣傳為一切活動的先鋒工作,藉宣傳鼓動,引起群眾同情,建立共識,發展群眾組織;更做持續的宣傳教育,堅定群眾思想認識,任何工作都少不了宣傳工作。

(一) 宣傳鼓動:中共慣於發展其宣傳特長,為黨的政治路線、策略任務而服務,各時期有其宣傳的目標、策略、原則,藉偽裝和欺騙,來劃分階級、群眾路線,建立統一戰線,把握地域特性做為宣傳原則。

1、宣傳鼓動的性質

中共認為在群眾中進行宣傳鼓動工作,是為著使群眾明白了解革命的道理,發動群眾起來跟著他們黨所指示的「正確」的路線前進。而所謂「宣傳」的意義,就是把馬列主義的理論與其黨的基本政治主張,灌輸到群眾中去,使群眾能夠了解並運用這種理論來作革命鬥爭的武器。又所謂「鼓動」的意義,就是把馬列主義的原則與他們黨的基本主張運用到具體的時間與環境中,依據群眾切身的利益,和組織能力提出具體實際鬥爭口號,與具體行動方法,去鼓動群眾鬥爭。因此鼓動工作的任務,就是使群眾熱烈的、激奮的、在一定口號之下行動起來。

2、宣傳的目標、策略、原則

中共慣於發揮其宣傳的特長,為黨的政治路線,策略任務而服務,抗戰期間其宣傳的目標概括如下:
(1) 嚴肅的批評同盟者(國民黨),揭發其弱點,減弱其政治威信。
(2) 傳播馬列主義的理論,與對中國問題的主張,擴大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
(3) 盡量宣揚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及各邊區政府之戰績與政績,以取得民眾之同情。
(4) 打擊反共份子,加以頑固、倒退、動搖、中途妥協投降等罪名。
(5) 擁護蘇聯,宣傳蘇聯戰績,反對帝國主義聯合進攻蘇聯,反對英、美迫蘇聯對日宣戰。
(6) 積極宣傳抗日,揭示民族旗幟,組織民眾團體,達成擴充軍隊,發展黨務,奪取地方政權目標。
(7) 向國際宣傳,以獲取英、美之同情支持,對政府施壓力,以達分庭抗禮之目的.

(二) 群眾路線:中共將群眾視為是其唯一可靠的「政治資本」、「黨掌握各地區報紙、雜誌、書店、十八集團軍各地辦事處,拉攏文化工作者,用歌詠、話劇、文字為工具等手段和途徑進行宣傳,因而把持了社會輿論、官兵思想,延攬了全國文藝工作者,批評政府;歌頌共黨敵後游擊戰,讓政府失去了宣傳地盤,中共卻達到宣傳目標;急速擴充了武力,組建無數的群眾組織,掌握了各地自主政權,讓政府贏了抗戰,卻未能掌握民心與地方基層組織。離開了革命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故特別重視群眾運動,中共對群眾路線,表面上是為群眾利益奮鬥、尊重群眾意見、不強迫群眾跟他們走,實際則是站在群眾之上,來發動群眾,說服群重,擺佈群眾。

故其「群眾路線」的作用;是階級鬥爭的工具,掌握中間階層的多數,排除異己孤立敵人,偽裝公意、宣傳口號來掩飾未來目的。從群眾中吸收黨的幹部、發展黨的組織、擴展黨的力量,以奪取地區政權。可謂其群眾路線是「政治組織」、「思想教育」、「領導藝術」的綜合運用,使中共的擴展穫得相當的成果。

五、擴展手段

抗戰時期中共在淪陷區廣大農村,依據中共中央的擴展策略指示,有計畫的建立根據地,迅速獲得武裝組織的發展。所依賴之手段是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政權建設、併吞友軍等,由於每一地區能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做充份的潛伏觀察與準備,且民眾又惑於其宣傳口號所以能夠發揮有效作用。

(一) 組織群眾

抗戰開始,八路軍就執行了中共的獨立自主游擊戰的原則。每開進一新地區後,就先從抗日宣傳廣泛開展群眾運動,廣泛組織基本群眾,並進一步從組織上;團結根據地內一切人民來共同抗日,將組織群眾工作視為全黨工作的中心一環。

一般來說,中共在敵後根據地組織群眾,是採取大刀闊斧的方式,群眾是成萬的一下子組織起來。所謂的蘇北經驗;就是於發展群眾運動時,對一切群眾工作是統一的由群眾團體集中來領導,同時抓住群眾的迫切要求去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鬥爭,掀起群眾運動高潮,從高潮中爭取「二五減租」的實現,建立群眾自己的團體。

第一、首先集中大批的幹部,建立「農抗會」(農民抗日籌備會)的上層籌備機關,來統一領導全面群眾工作。

第二、各縣各區農抗籌備會建立後,即抓住時機,發動並領導群眾鬥爭。以減租、減息、及改善僱工生活來發動群眾鬥爭,並與組織群眾工作密切聯繫起來。使百姓知道農抗籌備會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機關。

第三、在大刀闊斧方式之具體運用上,是採取「中心突破推動全局」的方法來開展群眾運動。
第四、抓住各階層群眾具體迫切的要求,使全保最廣大基本群眾都捲入運動,參加鬥爭。
第五、在運動勝利的基礎上,又抓住敵人掃蕩的威脅,再進一步提出「保衛家鄉」與「粉碎敵人掃蕩」口號,把群眾從民生、民主的鬥爭提高到武裝抗日保衛家鄉階段,因此又發動群眾反掃蕩,武裝自衛的高潮。(在蘇中區一個月內即建立了十萬群眾自衛隊)經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吸收廣大群眾到組織中來。以農抗為中心,推動成立工抗、婦抗、青抗、以婦抗、青抗幫助組織兒童團。再經教育群眾,提高其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獲得動員千百萬群眾參加抗戰與武裝自衛隊的成果。(如農民自衛隊、工人、婦女、自衛隊,青抗先鋒隊,模範隊等)並動員了群眾參加根據地的各項政權建設工作。中共於民國三十一年對建立之廣大群眾組織,就各根據地做了統計,各群眾團體會員達一千二百萬餘人,人民武裝自衛隊有六百餘萬人,並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數量雖未盡可信,但亦足見中共在其發展過程中是如何的重視組織群眾的工作了。

(二) 搜繳民槍

抗戰前在整個民間就擁有大量自衛槍枝,其來源主要為各村、各保、各寨為防範土匪,而依各戶土地多寡,攤派購買槍枝,組成之自衛武力,大小不一,有的大村富戶甚至擁有重武器,(其間幫會之武力亦佔很大比例),各鄉各縣均編訓有自衛隊、保安隊。其次由於軍閥連年稱兵,被擊潰之部隊武器流落民間,抗戰開始被日軍擊潰之國軍武器部份亦散落民間。這些武器就成了中共擴展軍隊槍枝,武器的主要來源,因而「搜繳民槍」成為中共刻不容緩的工作。其作法:

第一階段;藉宣傳、調查、動員(個別、集體動員,號召組織抗日部隊,連人與武裝同時加入而擴大)、騙編、強徵、硬借等手段推動。

第二階段:中共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

1、徵抽:實施「減租減息」鬥爭後,建立了所謂的「敵後抗日民主政權」,自制法令,另成一行政系統,發號施令,迫令民眾實行,實給予新四軍和八路軍「搜繳民槍」不少幫助。有了政權,「搜繳民槍」就有了系統和計劃,要槍時;即由縣政府下令,由各鄉各保攤派,限期送到,稍有反抗,即加以抗繳罪名。
2、勒徵:避免多次的征抽太慢,採全保直接的一齊繳乾淨,到處找「岔頭」、「出點子」,好找勒徵藉口。

(三) 建立政權

中共一直將建立其強大的軍隊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鞏固抗日根據地,做為其抗戰期間的主要任務。他們在建設政權中,所依靠的是運用群眾團體的力量,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鎮壓,來改造政府地方政權機關。採號召群眾反對地方政府中的「漢奸份子」、「貪官污吏」方式,先以保、甲村長為對象,以群眾中有「威信份子」去代替,集中力量反對「最兇惡的」個別傢伙,以「分化統治階級」內部,利用每一矛盾來達到目的。

事實上中共的「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就是階級鬥爭,是向國民政府奪取地方政權的鬥爭,如饒漱石所言:「根據地政權的澈底改造,本質上是工農小資產階級基本群眾對封建地主階級的一種嚴重鬥爭,如果沒有廣大的群眾運動和鬥爭,則不管採取何種途徑,是不能真正達到黨改造政權的目的。」。

中共的擴展;擴軍、建黨、群運、奪權是同時並進的,以槍桿子為支柱,用黨為觸角,將群運做工具,三者交互運用,在其軍隊所到之處稍能立足,就展開建黨、奪政行動,敵後許多地區就這樣淪入其控制,其進行方式如下(山東地區為例):

第一種:

1、攻擊地方政府施政弱點,當國軍對敵作戰地區,地方行政失去控制之際, 即乘機樹立「抗日政權」。
2、發動民眾組織抗日團體,逐漸侵奪縣政。
3、以實行民主為號召,推行縣以下各級行政官吏之民選制,用共黨黨團組織民眾之作用,操縱選舉。
4、逐漸推行中共的邊區政體,逐步實施,最後加以具體化。

第二種

1、為避免同盟者的嫉妒,我們(中共自稱)的工作必須絕對保密。
2、運用合法手段,爭取輿論的同情與擁護,謀取各級政權的領導。
3、運用合法手段,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謀取各級動員委員會的領導權。
4、設法打入政府工作。

第三種:

1、運用各種適當方法,爭取特別黨員(特別方法去吸收)充當行政工作。
2、對頑固分子給以難為的工作任務,迫其離職,在政治上採取優勢和主動。
3、中共原有命令,對省政府的兩個保安旅,每一專員公署的四個保安團,縣 政府的一個政治大隊,我們必須利用其間之矛盾,爭取下層,用分化和利誘方法,以瓦解其幹部。

4、在我們勢力範圍內,可以公開名義抓政權,在「友軍」區域內,則採用隱蔽的方式。

上述三項指導文件,是當時中共侵奪地方政權的溫和性作法。但二十八年六月,徐向前率八路軍東進縱隊入魯後,改強硬作法,到處撒換各縣、區長、行政官吏,無視山東省府之存在。到二十九年底已成立很多地區的各級政權,其最高行政機關為「山東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如行政公署、抗日行政委員會、邊區行政委員會、地方委員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各縣戰防辦事處和縣政府五十個,名目繁多,皆以侵奪合法政權為目標。

另有「兩面政權」政策,兩面政權為中共在敵人佔優勢的接敵區,為了保存實力,避免損失,有計劃的轉入秘密活動。在某些問題上(如資敵等)授意可以採用「兩面政策」,即當敵軍進佔時,中共領導的漢奸政府,當然執行敵軍命令,為敵偽服務,正如其自述「許多縣區抗日政府根本解體,在敵情嚴重的地區裡,幾乎所有的村政權都成了『兩面政權』,完全資敵。」,工作人員要求當偽軍,當偽團來「保存實力」,部份黨員幹部投降敵人後,尚美其名曰「執行兩面政策」。中共這種於敵佔領區的降日政策,給日軍幫了大忙,也無怪乎其可以與日軍合作,指引或夾擊戰區內的國軍了。

中共積極建立各地方政權後,透過組織民兵,參軍運動,搜繳民槍,使得軍隊迅速擴張,自立財政,征糧收稅,使軍糧與軍費無缺,有助其擴展,更經實施宣傳與教育以鼓動鬥爭,宣傳馬列主義,擴建了黨組織,穩固了根據地,為下階段革命做了準備。

(四) 自衛隊正規化與參軍運動

中共為爭取擴張二百萬軍隊目標,在山東與華中方面繼續從事擴軍行動。其擴軍最主要手段;乃依賴地方民眾武裝自衛隊(民兵)之提升為正規部隊,及參軍運動,他們將農村視為部隊兵源補充源源不絕的基礎,以組訓民兵為培養新兵的好方法。

1、自衛隊正規化:

民兵是一種不脫離生產的抗日人民的自衛組織,如:基幹自衛隊;太行區的游擊小組等;怎樣去組織民兵;要依靠黨員充份的政治動員,要從對敵鬥爭中去發展民兵,黨支部首先送自己的黨員參加民兵,工農青各救亦應送好的會員到民兵中去,組織起來,不斷的提高。

正規軍主要的補充來源,是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從民兵中直接動員 加入正規軍,盡量爭取整排、整連的加入正規軍。中共在其割據地實施政治動員,在「抗日」與「保衛家鄉」口號下,號召了群眾,編入各種武裝自衛團隊,經過「民兵」的過渡,改變了一些政治觀念,於是更易向正規化的道路轉變。其過程乃是利用「升級」的手段,他們認為升級是提高游擊隊的質量與地位的步驟,也是主力基幹補充與成長的方法,可將民兵升為脫離生產的游擊中隊。

2、參軍運動

中共在整個擴軍行動中,除了將自衛團隊整批的提升法外,亦同時透過群眾宣傳、政治動員、優待抗屬等進行個別的動員,直接的進入正規軍,其方式有三種:(1)直接由群眾中吸收,(2)由各種組織團體中動員到部隊中。(3)由共黨的地方黨部動員其黨員領導其所認識的人到部隊中去。

(五)「友軍」工作

從中共建軍歷史看來,共軍的基礎,大都是從策反國軍部隊而來,建立了工農紅軍,這是他們長期以來,對國軍進行兵運策反所獲的成就。中共在其黨中央先後設置了軍事部、兵運部、白軍工作委員會等,專門策反國軍的機構,并一直把兵運列為黨的中心任務。

抗戰開始,中共完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式,為擴大統戰工作,在中央書記處下設立「統一戰線工作部」,二十七年決定自中共中央局至省委或區黨委,均設統戰部,分設友軍科;負責進行對國民黨政府正規軍及各地方武裝隊伍的統戰工作。而對國軍的兵運工作改稱為「友軍」工作,策反工作改名為「交朋友」工作,名稱雖改變了,但其滲透策反國軍的目的未變。民國二十八年冬,中共中央華中局發出了「友軍工作策略」的原則指示,由此一機密文件即可對其抗戰期間整個友軍工作方向有所瞭解。

1、「友軍」工作的意義

中共所謂「友軍」,即是指所有非共產黨領導下的國軍部隊,「只有當國民黨稱為友黨時,部隊才能成為友軍。」,「友軍工作就是統一戰線期間的敵軍工作,就是兩個基本上敵對階級做攜手時的敵軍工作。」。由此可得知「友軍」這一名詞極富於暫時性,變化性,名義上雖為「友軍」,但在本質上仍以「敵軍」相待。而「秘密、堅軔、持久」則是其工作的特點。

「友軍」工作的中心目標,「是向著國民黨政治領導最弱的一環,最容易在整個鏈子中個別的突破。」。國軍部隊系統複雜,對現實、對政府、對國民黨不滿的部隊,最易受共黨宣傳引誘(如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桂軍),此外帶地方性質的部隊,受中央忽視不被信任,及處境艱難的部隊,均予中共可趁之機。

2、「友軍」工作的策略

中共抗戰期間的友軍策略也是不斷的發展變化著:

第一階段,從發表「八一宣言」到「雙十二事變」(即西安事變),是「爭取部隊」而不是「瓦解部隊」(西安事變的東北軍即是例子)。

第二階段,則從「雙十二事變」,到「七七事變」,是加強抗戰宣傳,幫助部隊教育,實行秘密工作發展,以鞏固國內和平為方針。

第三階段,是從「七七」到武漢失守,是以強有力的活動份子與中下級的帶兵官為目標,創造秘密的「布爾雪維克」組織,并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設特派員並由其中央個別領導。

第四階段,是武漢失守後,在地方部隊中爭取上層領導,提高在友軍中黨員地位,以便擴展工作範圍;

第五階段,則在和共黨有較好關係部隊,自上而下的爭取鞏固關係,為將來分裂時做準備。對反共部隊,則加強秘密工作,發展組織,實行瓦解與摧毀。

我們環視中共「友軍」工作之整個程序,可綜括其策略就是「打入、瓦解、拖出」,即派遣受過訓之幹部「打入」國軍部隊潛伏,有計畫的進行「分化」、「瓦解」工作,待時機成熟,即行「拖出」,以削弱國軍實力,增加中共之力量。

3、「友軍」工作方法

(1) 經中央嚴格訓練之部隊,中共認為組織嚴密,官兵曾接受三民主義教育,對此類部隊工作謹慎,著重士兵工作。藉新兵入伍混入部隊,藉社會關係擔任部隊中軍佐,考入我各軍事及政治工作訓練斑,畢業後分發,潛入部隊工作。

(2) 對於訓練組織較差部隊工作,(所謂雜牌軍)中共認為這些部隊官長,思想不穩又具野心,幹部訓練較差,政治工作機構不健全,對此部隊工作上下層同時並進。

(3) 利用慰勞隊及宣傳隊等,接近部隊中之士兵群眾,以慰勞名義對士兵宣傳並發生聯繫,或慰勞品中夾帶宣傳品,或以唱歌、演劇等方式向士兵進行宣傳鼓動工作。

(4) 進行傷兵工作,派人潛入傷兵醫院中擔任醫生、看護或其他工作人員,進行對傷兵之宣傳動員工作。

中共所稱之「友軍」,就是浴血抗侮之國軍部隊,在共黨的對「友軍」工作之下,造成了:山西新軍十二個團叛變,為其所合併;皖北盛子瑾部叛變,槍械人員全被新四軍繳走;煽動山東繆徵流部叛變,編入其八路軍;河南的十七師叛變,接受其領導。此外零星煽動叛亂事件層出不窮。同時被分化、瓦解後吞併的各地區游擊部隊更不計其數,因而抵消不少抗戰力量。

除上列各項擴展手段外,中共亦收編土匪,改編其實力。同時經常利用友軍與敵作戰之機會,收容其散兵,收買友軍槍枝,甚至乘機截擊繳械,因而被其吞併之民軍及遊擊部隊為數甚眾。在其擴軍、擴地與友軍工作之兩面政策下,敵後之國軍部隊成為其擴軍擴地之阻礙,因而引發不少衝突,在其全力「摩擦」下,敵後華北之民軍及國軍幾乎被其消滅驅逐殆盡,遂令日寇自由縱橫華北戰場。

肆、結語

抗戰期間,中共之整個破壞國民政府的抗日行動,就是毛澤東和朱德們在抗戰之初所決定的「擴張策略」所造成的。而二十九年的「活動策略」更演成了肆無忌憚的破壞行動。所謂不推翻國民黨政權,不破壞全國政權的統一,取消蘇維埃政府和取消紅軍等諾言,只是騙取政府收編紅軍,取得合法身份的策略而已。

所以蔣故總統中正先生在追述,他對中共《共赴國難宣言》發表談話時的想法與教訓寫道:「我發表這個談話,當時實在相信共黨是有悔過歸誠、共同禦侮的誠意。而且我討伐匪軍的宗旨,一向認為中共黨徒是中國人,終必愛中國。只要政府加以相當制裁,不難使其就範聽命;只要他放棄武裝暴動,自可與其他政黨一樣通力合作,為革命救國來努力。所以自十九年剿匪開始,直到二十五年為止,我對共黨的方針,始終是剿撫兼施的。我認為共黨這次《共赴國難宣言》就是我們政府精誠感召的實效。當時一般愛國有識的人士,都相信這是政府政策的成功,也就是民族抗戰勝利的徵兆。不料共黨此後的行動,完全與他諾言相反。這固然是我自信太過,卒致重大的挫敗,亦可證明共產黨徒畢竟是共產黨徒。他們決沒有所謂祖國愛與民族感。……這一事實的嚴重教訓,雖對於我個人是一種無比的恥辱,而對於今日自由世界反共鬥爭,卻不無貢獻的價值。」

上述各種相關史料;揭開了中共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施展其「既聯合又鬥爭」之統戰策略與方針,若進而從《危機與轉機:抗戰時期中共實力之擴張》一書相關領域:游擊戰與根據地;宣傳鼓動與群眾路線;擴展手段上之發展黨組織、組織群眾、搜繳民槍、建立政權、自衛隊正規化與參軍、策反「友軍」,「對國民黨要比對日本更緊張的進攻」等具體作法之記述與分析,其策略思維之縝密周詳,政治環境之前瞻佈局與掌握,幹部之貫徹黨中央意圖,在無形戰力的戰爭面經營上掌握了優勢,確實值得我等去回顧。

換言之,已為政府戡亂的失利埋下伏筆,此雖為七十多年前之史實,但當吾人環顧當前政府政務治理面對的狀況及兩岸關係之互動形勢下,前述中共擴展策略史料;值得國家安全主事者與相關研究學者去回顧一下,與當前政局發展動向相印證,藉以思考有效之應對策略。

【作者介紹】喬金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畢業,服務軍旅與教育界三十餘年,歷練軍職政戰、教育各重要職務,教育部國立(私立)大學軍訓室主任、軍訓地區督考官;陸軍官校ROTC教育中區、北區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大學「全民國防教育」與「軍事教學」訪視評鑑委員。曾任教於中興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及國防大學。現擔任: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理事、中華戰略學會理事、中華軍史學會監事。曾出版著作有《全民國防》、《非傳統安全概論》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文稿來源:喬金鷗提供
視頻來源:《透視中國》工作室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