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胡耀邦與高層領導人分道揚鑣 背後的真實目的

【新唐人2015年11月24日訊】(新唐人記者李昱報導)近日適逢中共前領導人胡耀邦百年誕辰,各界媒體包括中共官方的輿論宣傳,都似乎比往年熱烈。胡耀邦究竟留下什麼遺產,讓人至今感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胡耀邦與大多數中共領導人分道揚鑣,是中共高層里為數極少的「非典型領導人」之一。但丁學良觀察分析胡耀邦的言行,認為他從來沒有試圖取消「黨的權力」,他其實是在試圖使執政黨的權力持續良性化。

丁學良解釋,「非典型」是社會學經驗分析「不屬於大多數、不屬於主流類型」的意思,也就是說,胡耀邦與他的大多數經歷類似、地位相當的同事們非常不一樣。

丁學良首先探討了胡耀邦與「權力學」的關係。

對毛澤東而言,「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有了政權就有了一切,沒有政權就喪失一切」,這是1967年8月13日的《人民日報》中的《青海省革命委員會致敬電》所引用的毛語錄。丁學良表示,毛澤東做了黨的最高領袖後,就是每日每時以「權力學」訓導其下屬,直至他政治鬥爭的終結階段。

胡耀邦那一代的中共領導人,「權力」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丁學良說,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過程後,他們有了百分之百的痛切體會——有權就有了一切,無權就喪失了一切。他們吸取的諸多教訓裡面最核心的是:「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落實,不能讓老百姓有權造反,人民一有權中國必亂套。

丁學良認為,胡耀邦就是從自文革後期開始,漸漸地成了領導層中的一個「非典型」者,與他的大多數同事們慢慢分道揚鑣。胡耀邦並不認可「文革動亂十年,根子是人民有權造反」這種似是而非論。

從《胡耀邦思想年譜》上可以窺探到胡耀邦對「權力學」的解構思路:國家的利益離開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沒有意義的。

丁學良觀察,胡耀邦自文革結束到他被迫辭職的十多年裡,他均遵循一個路子,那就是如何讓中國的黨政系統從「以權為本」轉型至「以民為本」。胡耀邦絕對沒有試圖取消「黨的權力」。

丁學良認為,胡耀邦致力於改變「人民的權力虛幻化」的長期趨勢,阻止把黨組織的權力落實成「本人的權力」。丁學良更為直接地剖析道:胡耀邦其實是在試圖使執政黨的權力持續良性化,以「如何對待人民」來衡量執政黨是好還是壞。

胡耀邦下台後至今,在民間的威信未減。丁學良認為,之所以會這樣,這是因為中共建政後,老百姓從未被善待,只要某一位權力者對他們好一點,就一直不會忘懷。

丁學良不否認,胡耀邦是一個心直口快、缺乏心機、不善謀略、待友待敵幾乎一視同仁的中共領導人;胡耀邦批評「黨的權力」的話語,諸如:『有權就有一切』,一些人拿了權到處做壞事等,丁學良也不乏枚舉;對胡耀邦「推動對幹部特殊化的約束規定、為歷屆政治運動的受害者平反、經濟發展規劃把「富民」置於「富國」之前、新聞工作中「人民性高於黨性」等做法,丁學良也加以肯定。

不過,丁學良提醒,在紀念胡耀邦的同時,我們也要了解胡耀邦的這些「非典型」的言行。如果不了解,可就太看低了他。

觀察人士認為,正因為如此,胡耀邦成為了中共黨內和民間都有很高聲望的「國寶」級領導人。而在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國妖」、「叛徒」被一一拋出,中共高官貪腐程度的登峰造極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之際,胡耀邦再次被高調紀念,正好可以幫助中國共產黨平衡些許民心。

《九評共產黨》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改革也罷,開放也罷,中共的目的只是為了死死維持其集團利益和獨裁政權。歷史上,每次中共遇到危機時,都會表現出一些改善的跡象,誘發人們對中共的幻想。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泡影一次一次都破滅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