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內部重大威脅 習近平彰顯霸氣「不動如山」

【新唐人2015年07月06日訊】(新唐人記者公孫覺綜合報導)西方政治人物評價習近平善於「零售政治」,對人群的警戒線顯得很自在;然而,中國觀察家卻傾向認為他有「貴族氣」,有時與同僚保持距離。有分析認為,從上位之前,習近平已經意識到敵對派存在險惡陰謀,其接任後的反腐運動目的是去除威脅,但至今仍未完全實現。

7月6日,海外中文媒體轉載署名歐逸文的傳記文章片段,介紹習近平在公開場合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

文章稱,在2014年一場於北京大會堂舉行的會議上,中共的官員都趁著休息時間聊天、打招呼,但習近平卻不動如山。一位與會的外國人士說,習近平甚至沒有從台上下來問一句,「寧夏的狀況怎麼樣了?」

然而在訪問洛杉磯的行程中,習近平對人群的警戒線顯得很自在,對每一位訪客提問,還跟學生們談他喜歡游泳、閱讀及觀看電視上的體育賽事,但他幾乎沒有閒暇時間。

文章說,習近平相信中國面臨著來自中共內部的重大威脅。上台之前,他就意識到危險的存在。

被一連串的危機包圍的習近平,2012年9月4日突然銷聲匿跡,取消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及他國政要會面行程。9月19日再度現身時,習近平對美國官員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在治療背傷。

作者引述觀察人士的的推測,習近平之所以「罷工」,是因為他想在接管權力之前安插他的重要盟友並鏟除異己。但中共黨內大佬卻要他「稍安毋躁」。

一位中共前情報官員透露,習近平當時對中共元老的策略是:「好吧,去你的,就來瞧瞧你們能找誰來接這份工作。我就是要消失2周,晃掉美國的國務卿。」

他這麼做了,掀起了一陣騷亂,然後那些中共大佬們就急忙地說,「慢點、慢點、慢點」,結果,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按照預定時間接班。

根據美國外交人員的說法,習近平的某位教授友人曾形容他對中共官場上的貪污腐敗、喪失價值尊嚴和自尊,以及毒品和賣淫這類『道德上的惡』很反感。該名教授預期,習近平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後,他很可能會大刀闊斧地對付這些惡行。

中共前黨魁江澤民主政後期和干政期的「集體領導制」,將權力分散於常委會的成員中,這樣的領導方式徹底困住了中共前任領導人胡錦濤,以致於胡錦濤被外界暱稱為「裹小腳的女人」。

文章透露,對於習近平而言,對以上狀態,解決之道的要務就是重塑控制權。習近平與屬於他自己的「影子內閣」為伍,成員包括習近平童年時代的玩伴、後來成為具改革思維的經濟學家劉鶴;以及鷹派將領、前中共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劉源;還有最重要的,與其相交數十年的朋友,奉命掌管開展大幅反貪行動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王岐山。

在習近平接掌大位後的兩年間,由王岐山領軍的調查人員被賦予進行拘留及審訊的大權,以共謀和濫權的指控,清算那些與習近平統治權威背道而馳的江派組織成員,其中最耀眼的是江澤民的「軍中最愛」、中共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以及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

文章的作者說,「我們很難確切得知習近平所獲得的支持度究竟有多高,因為私人的民調機構不能明目張膽地調查習近平的公眾支持度。」

不過,北京民調機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總裁袁岳透露,他們進行了一些間接的研究調查,習近平的支持度看來似乎在80%左右。支持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反腐;另一個是外交;但經濟方面比較模糊,人們說等著瞧。

抓捕江澤民、曾慶紅才能擺脫最後的威脅

政論人士高文謙在《美國之音》時政節目中曾評論道:習近平上台後的權威是靠反腐積累起來的,一旦停止反腐,其在民眾中的威信將會一落千丈。

習近平王岐山以往的言論似乎也體現了以上判斷。習近平強調「反腐上不封頂」,「沒有鐵帽子王」;王岐山則多次重複「反腐敗永遠在路上」,「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但外界觀察,自從周永康被連根拔出之後,反腐逼近曾慶紅和江澤民,習近平王岐山反腐似乎出現阻滯不前的「膠著狀態」,甚至受到阻擊。

6月11日,周永康被宣判無期徒刑,之後數日,中國股市出現前所未有的暴跌現象,以至於習近平陣營多次出台新政都不能「止瀉」,近億股民被捲入「股災」之中。

專家分析認為,有內部敵對勢力「惡意做空」,意圖製造「動盪」;網民猜測,江澤民、曾慶紅勢力動用巨額資本給主政者「顏色看」。

時政評論人士唐靖遠認為,中共官場腐敗,江澤民曾慶紅是推波助瀾的源頭,只有幹掉這兩條「爛樹根」,習近平在中共黨內的威脅才能去除。

唐靖遠:「但是,江澤民的問題不只是腐敗那麼簡單,其迫害中華民族道德信仰才是關鍵,腐敗是其迫害道德的手段而已。對其從道德層面進行清算,才是解決腐敗的根本方法。」

5月1日,中共法院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強調「有案必立,有訴必理」。5月下旬至今,海內外法輪功學員,向中共最高法、最高檢通過各種方式投遞控訴江澤民狀,統計參與數量已超過4萬人。

有分析指出,這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現象,也是習近平、江澤民權鬥最後,習近平抓江澤民的重大契機。習近平能否藉助此浩大民意,徹底擊敗政敵,各界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