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布袋戲 百年歷史 趣味橫生

【新唐人2015年02月27日訊】看過台灣流傳百餘年的傳統布袋戲的人,都對布袋戲所攜帶的時代文化印象深刻,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探尋布袋戲的傳統內涵。

一出《台灣偶戲萬花筒》讓在場的觀眾笑聲不斷,全戲沒有一句對白,只透過音樂、歌曲以及人物精湛、靈動的肢體語言和特技,來傳達一段才子佳人浪漫的愛情故事。

臺原偶戲團演員郭建甫:「我們需要用透過他脖子的扭動,比如說他笑的時候,他可以仰天長笑,哭的時候用脖子的扭動代表他傷心難過。」

臺原偶戲團演員賴世安:「因為是女性,女性的美其實就美在這裡,慢慢的走,退退,然後再看一下,很害羞的下臺,這樣就下去了。」

布袋戲又叫木偶戲,還稱掌中戲,因為他是通過手掌細膩的表演技巧來呈現人物的特點。

臺原偶戲團演員郭建甫:「木偶是用木頭彫刻,經過十幾道的粉繪手續,打磨、彩繪、打底,然後上漆要上十幾道的手續,才能變成今天這樣比較飽滿的樣子。」

臺原偶戲團演員郭建甫:「那帽子的部分和衣服的部分就是縫紉的部分,有刺繡,上面這些都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這些都是手工刺繡,這些都是分開製作,手腳都是木頭刻的。」

別看舞臺上的人物,例如小生搖扇、小旦梳妝、武術雜耍等動作栩栩如生,那可是演師十幾年功力的結果。

臺原偶戲團演員郭建甫:「因為畢竟我們布袋戲的操作是分三個部分,頭、兩邊是手,所以我們這兩邊要對稱,變成這一邊要比平常來的開,所以我們就要去做這個拉筋的動作。」

臺原偶戲團演員賴世安:「像我們平常練習前面會有一個鏡子,鏡子其實就是要看,其實久了之後就知道這個角度大約是會在哪一個,因為是一個觀眾群,只要一個點對到了,基本上不會錯。」

布袋戲的彩樓舞臺是台灣傳統工藝的經典之作,有非常細膩的雕工,與劇中的人物相互輝映。

臺原偶戲團導演伍姍姍:「偶戲是一個歷史文化的窗口,它其實是一個寶藏,因為它是一個歷史傳承,你可以看到它所有的精緻的手工,不管是那個彩樓,還是它衣服的刺繡,還是雕工,它是完全手工的,它是屬於傳統的。」

在紐約能夠看到傳統的布袋戲,讓觀眾彷彿回到了兒時的年代,喚起了溫馨而又難忘的回憶。

觀眾劉維諒:「學校回來書包一丟,趕快看布袋戲,所以現在有布袋戲都會回到以前那個時代,小孩子的時代。」

觀眾陳先生:「不但可以讓我們自己的同胞有這種很好的回憶,而且可以讓美國、各方面的人士知道我們台灣的文化。」

觀眾何弘一:「咱們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咱們的根,咱們的文化,咱們的根就是立在咱們的文化上面的。」

布袋戲是台灣一項豐富多元的傳統戲曲,百年來一直獲得觀眾的喜愛。

新唐人記者姜梅紐約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