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飯後談資:舊時民間年俗拾綴

舊時過年,民間有許多年俗,其中有的因為傳統文化的意味很濃和傳承關係緊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有的因為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和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不重視,已經被歷史所淘汰。

民間的過年期間比較長,一般都認為從農曆上一年的小年(北方小年在農曆十二月月二十三日,南方小年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是過年開始,一直到農曆新年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南方部分地區定為正月十八日)為止,其間有22日至25日都是過年時間。在這期間,舊時民間流行著許多年俗,大概有十餘種,計有打籠塵、祭灶神、請祭祖宗、換桃符(貼春聯)、貼門神、送曆書、燃爆竹(放鞭炮禮花)、燃篝火、吃年夜飯(全家大團圓)、守歲、忌掃除、請年酒、慶祝元宵節等。下面略作拾綴,供朋友們年夜飯後談資

打籠塵

打籠塵就是徹底大掃除,把家庭的房屋內外徹底清掃乾淨,準備過年。時間一般在農曆小年之前,最遲也要在小年這一天進行。房屋內外的牆壁、天花板、柱子等處的灰塵全部都要清掃,蜘蛛網之類更是必須徹底掃除。同時要把房屋內的各種傢俱全部用水擦拭乾凈,廚房裡的灶台、灶具等也要徹底擦拭乾凈。這樣徹底的大掃除,房屋小的也要一整天,房屋大的則需要兩三天。現在此俗在民間仍然十分盛行。

祭灶神

祭灶神的時間,有的地方定在小年這一天,有的地方定在除夕這一天。舊時農村的灶台,灶口這一面都要砌台階式的灶璧,而在最上面的灶璧台階上,都製作一個小小的神龕,在神龕內貼上一張買來的灶神畫像,神龕外擺上一個可以插香火的盆、缽、爐之類的器物,用來插點燃的香。小年或除夕這一天開始祭拜灶神,一直祭到正月十五日或十八日,每天三頓飯時間各上一柱香(三根),這種上香的事情,家裡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祭灶神的根本目的,就是祈求灶神保佑以後全家一年到頭都有飯吃,不會挨餓,不僅要吃得飽,而且要吃得好,體現了廣大民眾追求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現在此俗已經完全淘汰。

請祭祖宗

所謂請祭祖宗,就是在小年這一天,把平時深藏的祖宗畫像或者祖宗譜圖掛在正廳中堂璧上,其下擺上香爐,每天早上上一柱香,長輩上香時只需要三鞠躬,晚輩尤其是小孩上香時則必須下跪磕頭。請祭祖宗的時間是小年這一天請進家裡,正月十八這一天送回墳山。「請祖宗」的方法是:把祖宗畫像或者祖宗譜圖懸掛好以後,由家裡當家人(一家之主)點燃一柱香,到村外路口處,朝著自己家祖墳方向拜上三拜,然後回家把這一柱香插在香爐里,接著就由全家人按照長幼順序,一個個地跪拜祖宗。而「送祖宗」的方法是:仍然由一家之主點燃一柱香,帶領全家人集體跪拜祖宗畫像或者祖宗譜圖,然後跟著一家之主來到村口,再朝著祖墳墳山方向集體跪拜,並把那一柱香插在路口處,再回家取下祖宗畫像或者祖宗譜圖繼續深藏,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等到下一個小年來到時,依舊同樣方法請進祖宗和送走祖宗。由於多年前的反對迷信運動等原因,現在此俗已經淘汰。

換桃符(貼春聯)

換桃符就是每年換貼一副新春聯。桃符源於上古黃帝時代。傳說黃帝時,東海邊上有一棵特大的桃樹,覆蓋三千里。桃樹上面住著兩個神,一個名叫神荼,一個名叫鬱壘。這兩個神守住出入口。看見好人就放行,看見惡鬼就捉住,然後剝它的皮,抽它的筋,剔它的骨,吃它的肉,所以凡是妖魔鬼怪之類全都十分害怕神荼和鬱壘。於是黃帝就號召他的臣民,在新年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要砍下兩根桃樹枝,製成桃樹木板,或者在桃樹板上面畫上神荼、鬱壘兩神畫像,或者在桃樹板上面寫上神荼、鬱壘兩神名字,然後懸掛在兩扇大門上面,以求避邪驅鬼,保佑全家平安,並把這兩塊桃樹板稱作「桃符」,也就是能夠用來驅邪避禍的桃木符,每年更換一次,永遠流傳。王安石《元日》詩說:「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指年年都要換一副新「桃符」,以示辭舊迎新。到了五代時期,出現了春聯,於是人們就用春聯取代了桃符,一直沿傳至今。據史書記載,五代時的後蜀君主孟昶是一位喜歡標新立異的君王,公元964年除夕,他令學士辛寅遜用兩張紅紙寫兩句對仗的話,作為新的桃符貼在大門上面。辛寅遜寫好後,孟昶不滿意,於是自己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兩句,意思是說新年到了,人們享受著上一年的餘澤與歡樂,在這美好的節日里又呼喚著青春常在的春天。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從此撰寫春聯成為一門學問,除夕日更換春聯也就成為千古不變的過年重要風俗之一。

貼門神

貼門神也是由桃符派生出來的一種年俗,舊時代十分流行。最早的門神依然是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兩個神的畫像,但到了唐太宗時就改為唐太宗手下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的畫像。這是因為有一年除夕,唐太宗睡覺以後作了一個惡夢,驚醒後立即喚來了秦瓊、尉遲恭守在寢宮大門外面,結果唐太宗一覺睡到天亮,什麼惡夢也沒有做了,於是他就命令畫師把秦、尉兩人的像畫下來,貼在皇帝寢宮大門上面,稱他們兩人為「門神」。這件事情傳入民間,人們紛紛效仿,畫坊到了快過年時就大量印製秦瓊、尉遲恭兩人畫像出售,稱之為「門神畫」。此俗到上世紀40年代仍然十分流行,現在已經被淘汰。

送曆書

古代書坊里也印製曆書出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用得到曆書。曆書都是年末印製發行和出售的,於是民間就有了除夕前互相送曆書的風俗。明代才子詩人文徵明的《除夕》詩里就說:「家家戶戶送曆書。」可見當時送曆書是過年的一個重要年俗,表達了人們互相祝福對方新年能夠按照曆書所說的納喜避邪的日子去祈求平安。現在送曆書的餘俗仍然存在,只不過是改成送掛曆、枱曆等新禮品罷了。

燃爆竹(燃放鞭炮、禮花)

現在的鞭炮,俗名仍然叫「爆竹」。原來最早沒有鞭炮、禮花這一類新產品,於是人們就砍來一堆新竹子,放在房屋大門口燃燒。新竹子在燃燒過程中,都會發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巨響,稱之為「爆竹」。燃爆竹的意圖主要是驅魔避邪,因為中國人一向都認為閃亮的火光和巨大的響聲能夠讓鬼魔害怕,而燃燒竹子恰恰具備這兩種功能,因此除夕之夜和新年的幾天里,家家戶戶都要燃燒竹子,以求驅邪保平安。後來因為火藥的發明,就有了鞭炮和禮花,燃燒竹子的原始方法就不再使用,一律改成燃放鞭炮和禮花了。最初的燃燒竹子或者燃放鞭炮,主旨全在驅邪,後來又用於喜慶方面,所以現在的燃放鞭炮禮花就具有了驅邪、喜慶雙重性質,不論是喜事還是喪事,都可以使用了。這種年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鞭炮禮花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不僅僅是過年,而且凡是應該慶祝的日子和事情,全都少不了燃放鞭炮禮花。

外公外婆送外甥、外甥女燈籠

每逢過年,除夕之前,外公外婆必須給外甥、外甥女送燈籠和供點燃燈籠的蠟燭,讓外甥。外甥女除夕年夜飯以後,打著燈籠在家的附近四處遊走,表面上是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實際上還有一個使用燈光碟機邪避邪的目的。後來經濟條件好了,除了送衣服和壓歲錢外,燈籠仍然必送不可,否則不僅孩子們不高興,而且女兒、女婿也不高興,一致認為外公外婆沒有送自己孩子燈籠,孩子們就可能不吉利。此俗在南方農村依然十分盛行。

燃篝火(打火堆)

所謂燃篝火,通俗地說,就是除夕夜在家門口打火堆。燃篝火這件事都是由小孩子來做,其目的是把家門口打掃乾淨,不讓邪氣邪來到家門口,更加不能讓鬼邪入家入戶。文徵明詩說:「小童篝火潔門閭。」說的就是這種意思。筆者幼少年時,每逢除夕,吃飯前就與小夥伴們撿來許多樹枝野草,一到天黑就打起火堆,家家戶戶大門口都是篝火,好像在開篝火晚會一樣。之所以燃篝火要小孩子做,無非是藉此壯壯小孩的膽,讓他們知道鬼邪不是好東西,從小培養防範邪惡的思想意識。現在生活環境和條件越來越好,這種年俗也已經被淘汰了。

吃年夜飯(全家大團圓)

吃年夜飯(全家大團圓)這種年俗越來越盛行,不論人在多遠,只要沒有十分特殊的情況,沒有人不回家與親人一起吃年夜飯的。一年到頭,不論貧富,家家戶戶這一頓飯都是全年最豐盛的。即使明明知道根本吃不了這麼多佳肴,但是還是要做全做美,而且飯還要特別多做一些,同時魚是絕對不能少的一道菜,以示年年有餘。在人們的心理上,只有除夕的年夜飯,不管是酒呀菜呀飯呀,都應該多得不得了,那麼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守歲

所謂守歲,就是除夕這一晚必須通宵達旦地玩樂,除非身體不好或者老人小孩必須保證睡眠外,起碼也要到0點鐘聲響過才能睡覺。守歲時,一般都要盡情玩樂,或打牌,或吃夜宵,或自尋各種自認為快樂的事情做。此俗源始於唐玄宗。有一年,唐玄宗看宮女們唱歌跳舞膩了,就對陪伴的文臣、太監們說:「從今年起,除夕夜誰也不能睡覺,只要是令人快樂高興的事情都可以做,這叫作守歲。」於是他就令大家開展做詩比賽,結果文學侍從史青在五步內完成了一首五律詩,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讚賞,奪得了做詩比賽的第一名。文徵明《除夕》詩說:「隨人也當守殘年。」這「守殘年」就是守歲,因為除夕夜分作兩半,0點之前是舊年,0點以後就是新年了,除夕的上半夜就是上一年的「殘餘的年」,所以守歲最低要求也必須等過了0點才可以睡覺。此俗現在仍然風行。

忌掃除

所謂忌掃除,就是新年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這一天,是不能做掃地、洗衣服等清潔衛生工作的。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新年第一天如果做清掃之類的事情,就會把已經存在的或者正在期盼的好事情、好東西也一起清掃掉了,為了十全十美地保留著新年第一天的喜慶氣息和氛圍,以利於新年裡出現更多更新的氣象。這種看法和做法,當然是寄託了人們期盼日子越來越好的美好願望。現在農村裡還基本上保留著這種年俗,所以當年輕人早上起床後要去清掃門口的鞭炮垃圾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進行勸阻,說必須等到正月初二以後再掃。

請年酒(請春酒)

請年酒也叫請春酒,這種年俗在農村特別盛行。過年了,親戚朋友之間都要互相走動,帶上禮物給對方拜年。因此親戚朋友們就互相提前約定,哪一天去哪一家吃飯喝酒,這樣子既能夠防止在沒有預約的情況下自動上門拜年時見不到人,又能夠節約時間。換句話說,按照約定時間某日到某家喝年酒,當事人這一家就像辦喜事一樣,所有的親戚朋友歡聚一堂,十分熱鬧,特別具有過年的氣氛。

慶祝元宵節

元宵節是過年期間最後一個節日,我國不論城市農村,全都十分重視。元宵節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二是晚上鬧元宵,看元宵花燈。家家戶戶吃湯圓,象徵著一家人永遠大團圓,因為簡單方便,所以全部都能做得到。而晚上鬧元宵,看花燈,現在由於各種各樣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許多地方全都不存在了。只有極少數大城市和個別文化傳統仍然十分濃烈的農村,還能夠組織得起來,僅僅供電視台拍下錄像在電視里播給人們看。其實,不論哪個地方,老百姓還是特別喜歡以前那種年年都舉辦的元宵節晚上的鬧元宵、看花燈的活動,只可惜地方政府要麼限於財力,要麼不重視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才導致中國的元宵節日文化日見衰落,甚至消亡,說起來也確實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現象。

文章來源:兆基雜談的專欄(略有改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