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賢:令村民自發更有力的秘密武器

區龍宇先生在《雨傘運動的自發性和自覺性》一文,表達了他對運動的走向有點憂心,詢問「完全相信群眾的自發性,是否足夠」。小弟對社運的研究自不及諸位前輩,當珍視其擔憂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連日在運動最前線親身所體驗,又覺得未必如區氏或其他相類論者所講那樣發展,反而有機會開創新天地。

打個譬喻,如果昨天的運動就像各大電話生產商模仿諾基亞玩換殼,今天的運動就像蘋果以新概念整合出智能電話。蘋果電話成就蜚然,但發明全新的用具時,哪怕做了極精細的調查研究,相信也難言必定成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慢慢走出路來。雨傘革命成事與否雖然未知,不過愚見是全民正在建基於前人經驗,整合出智能電話來,而關鍵正是互聯網。

茉莉花革命得助於社交網站Twitter,成功推翻不仁政權。幾年後的今天,我們終於透過雨傘革命,體會到互聯網如何顛覆了一切人類活動,包括社會抗爭。而其最大作用不限於醞釀群眾,而是資訊的流動速度和準確性,主宰了運動的生命。

以往資訊不如今天流通,群眾運動往往要倚靠一小撮帶領者來指揮,因為大家都不能知道真相,不清楚五步之外發生甚麼事,不懂得應該怎樣應對建制和反對力量,流言亂飛之下只能夠信任領袖,他呼籲進則進,退則退。其短處在於,容易讓野心家騎劫運動,背後出賣群眾與建制妥協,用政治手腕把運動陰乾致夭折,或者能力不足的帶領者錯判情勢,誤導民眾。

這次則不同,受惠於互聯網,大眾可以自行看到即時新聞和現場報導,傳遞速度極快,想取得第一手資訊、比較眾網友的正反看法都實在容易,於是由資訊接收、比較過濾,到分析、決策、行動,再到達現場支援,全過程只在兩小時內完成,反應快速。而建制則務必每事層層請示,等待開會謀定,再聽其指揮行動,實在應付不來。

另一方面,即時的照片和影片都把最真實的事件呈現於任何人眼前,無人可以抵賴。對於建制一方而言,過往的愚眾手法都是透過扭曲演繹而收效,現在完全無用;護送反佔暴民離開和暗角私刑,都是實例。對於群眾而言,到底今天行不行動,或者對運動是否繼續聲援,都靠這些真相來支撐,更容易全面考量而作決定(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連帶一幅幅高清畫質的現場照片,傳遞著集體行動的壯美感,更令群眾難以捨離。

是故,大眾不必再靠領導者來維繫運動,而是靠價值觀來支撐。為何這樣說?思考是否繼續支持,就靠看發生的事情來判辨:原本運動是和平,因為警方反應過激,政權卑鄙,才誘發諸多流血和暴力事件。對於一班希望政權行事光明磊落的群眾,不反感才怪,也只能迫著到前線支持或後方聲援。再到行動而言,因為事前「佔中」極力宣傳「和平非暴力」,大眾有所依循,面對四方八面的挑釁仍然堅守底線,令運動不致變質,贏得國際輿論一致同情,更長堅持下去的意志。

早幾天有人登上獅子山掛起抗爭條幅,可以說明一切。雖然小弟不知道他們是否本身是朋友,但假設他們不是,其他人亦很有可能做得到。例如有人在互聯網上提出建議,有幾個人呼應討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制定行動方案,付諸實行。他們事前不必認識,反因為集體行動而成為新朋友,然後又會繼續做更多嘗試。互聯網令人們組織得更方便,更快捷。在抗爭現場,有不少人用各種形式支持,與及作小規模試探,只不過沒有山上掛旗那麼搶眼而已。

可想像,沒準有人這幾天在互聯網上找到一本阿蘭斯基(Saul Alinsky)的名作Rules for Radicals來翻,讀到許多事例來模仿,譬如組織一隊人去機場把所有廁所都佔據了,成功迫得政府就範回應訴求。又或者,不知何人發起了一次清晨集體漫步中環,在交易廣場一帶晨運,終阻停了股市運作。又或者,有人可能組織人馬在各區傳播不義政權如何歧視窮人,歧視「無經濟貢獻」的人,以利抗爭長期維持,並蓄起下一波大規模升級的力量。只要大眾的心理關口突破了,更多人自發在更多地方走出來抗議,真真正正遍地開花,這個政府不倒台才怪。

今天,許多人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如何「收科」,生出許多圍繞撤退的想法。愚見則認為在新社會基礎上,這場運動倒像創業,可能是擴張。至於兩者機率各自為何,恕小弟水平不足,難以判定,只知順著集體智慧即可。到某刻人民覺得厭倦時,自然會退,覺得仍要繼續時,自然會來,再也不由任何一方以其有限的框架套死,用來收割「階段性勝利」了。

文章來源:獨立媒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