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香港從此不一樣

到大學客串一堂課,題目是「社會演變與公民參與」,內容當然離不開進行中的佔領運動。

課堂裡四十多位大學生,都是不足二十歲的年輕人,青春就是本錢,他們的眼睛,綻放著光彩。

我做了簡單的統計,九成人有參加罷課,大部分或深或淺參與佔領行動,各有崗位和角色。有兩位女同學嘗過催淚彈滋味。

一位女生,猶有餘悸,說當時真有「六四」重演的感覺。示威者手無寸鐵,全副武裝的防暴隊竟然向他們發射催淚彈,沒法想像警察下一步會做什麼。「六四」發生時,他們還未出生,對年輕學子應該是遙遠的事,但87枚催淚彈,令他們聯想起「六四」,年輕人的創傷沒法彌補,對這個政權的憤怒,永不磨滅。

談到我們幾代人對香港的承擔。我的上一代是過客,香港只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只要飽暖,只要有瓦遮頭就心滿意足。在大陸的慘痛經歷,對政治不但冷感,更是害怕和迴避。政權是鬥不過的,是鐵律。「眾地莫企眾事莫理」,成為了他們一生的行事哲學,更不斷灌輸給下一代。

我們這一代,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了,一切也算順順當當,綽綽有餘。部分人時有遊行集會,但所謂抗爭,後果都要精密計算,典型中產,很惜身,不會全程投入,對香港承擔不足。不少人都有後路,鬥不過政權就逃。八九「六四」後香港有移民潮,九七回歸前又走了一批,近十年雖有不少人迴流,但最近局勢轉壞,移民又成了中產話題。

我問在座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香港是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有想過移民嗎?他們都說,香港當前的景況,真的令人憂慮,對政府也非常失望。但他們異口同聲,有責任要改善要把這個地方變好,香港是他們的家,沒想過要移民。

從他們的眼神和語氣,感覺他們發自內心。眼前的年輕人,可算衣食無憂,認定香港為他們的家園,投身堅守,不易動搖,他們對香港的承擔,是幾代人裡最堅定的。

感謝每位付出過的年輕人,經歷這場運動,特別是催淚彈的洗禮,在你們身上,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無論結果如何,你們的堅定和決心,令香港從此變得不一樣。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文章來源:獨立媒體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