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退休前後「判若兩人」 新華網論壇諷江

【新唐人2014年3月23日訊】(新唐人記者李韻綜合報導)中共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自退休后,向來低調。近日,中共喉舌再次在論壇刊文,讚揚退休后的朱鎔基深居簡出,以及朱镕基自己的话表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該文之后緊接著是一篇題為「誰去世驚動江澤民 」的文章。有分析認為,這是官媒有意譏諷中共前黨魁江澤民戀權干政。

3月20日,中共喉舌《新華網》論壇重炒一篇題為:「朱鎔基退休前後為何判若兩人? 」的舊文。文章說,2003年3月,朱鎔基正式從國務院總理職位退休。退休后,朱鎔基深居簡出,異常低調,大多時間都閉門謝客在家讀書,不再於公眾場合露面。他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談工作。他明確表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甚至還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稱。

離開中南海的朱鎔基,並不固定在北京居住。他去過上海、湖南,也去過廣東。但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外地,每當一些地方官員禮節性地來訪時,快人快語的朱鎔基總是開門見山先行表態:不談工作!

人們發現,退休前後的朱鎔基判若兩人:退休前,他是個公認的「工作狂」,五十多年的工作,早已成為他的生活習慣,尤其他那嚴肅的表情,嚴厲的態度,以及他做事果斷、雷厲風行,令許多官員敬畏甚至顫慄不已。

退休后,他喜歡看書、練書法、拉胡琴。過去的嚴厲與嚴肅漸漸淡去,笑臉也日趨增多。

報導說,退休后的朱鎔基堅持不談工作實在令人敬佩不已。要知道,他可是擁有很高資力與威望的前任國務院總理!要把自己作為「一介草民」與民同樂,需要寬闊的胸懷與巨大勇氣!

按照慣例,雖然他退休了,但無論他走到哪裡,仍然可以「指示」、評價或者「批評」地方官員們的工作。再說在現實中,即使一個鄉鎮黨委書記退下來之後,仍「牛氣衝天」——經常被邀請回去「指導」工作。

譏諷江澤民戀權干政

而在該文標題後面,緊跟著是一篇題為:「誰去世驚動江澤民 」文章,分析認為,這篇文章譏諷江澤民當初的退而不休,戀權干政。

2002年11月中共召開十六大,確定江澤民交出黨、政、軍權力的全退決議,江澤民不但把親信賈慶林、曾慶紅、黃菊、李長春、羅乾等人塞進政治局常委會,而且還繼續死抱著軍委主席權力不放。

此後,江澤民便以「太上皇」自居,戀權干政,不斷興風作浪,招致中共高層眾大佬們的強烈不滿,同時招致中共黨內很多人的反感。中共在世元老,如萬里、喬石、尉健行等人曾多次嚴厲「警告」江澤民不要「干政亂紀」。

十八大前夕,胡錦濤的權力達到頂峰,握有黨政軍三大實權。而江澤民權勢日漸衰落。十八會議上胡錦濤移交黨政軍大權給習近平並結束江澤民干政。此事被視為中共有意的安排,在十八大上羞辱江澤民,同時警告其不要再干政。

2012年中共十八大會議期間,曾被中共黨史專家、擔任過毛澤東秘書的前中共中央委員李銳就曾猛烈抨擊江澤民,暗指其戀權干政,幾次揭發江的醜事,並直接配合「胡錦濤裸退結束中共老人干政」的做法,稱「以前領導人不得干預現任領導人的工作」。

據港媒《爭鳴》雜誌報導,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期間,江澤民仍試圖干政,交給全會信函「我的意見和建議」,未被批准,而且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在信函文件上批了「不知所謂」四個字。

去年北戴河召開的中共「老同志生活會議」上,胡錦濤受到江澤民的攻擊後,他當場做出反擊,指責江澤民任期時「在黨內、軍內大樹個人權威,破壞了黨的決議和踐踏黨的組織紀律」。稱其「自我造神,破壞黨紀、黨的決議……」。

據報導,前中共人大委員長萬里、前政治局常委宋平聯署一封「致退離休老同志倡議書」,題為《 學習和共勉之》。倡議書有針對性地提出「六要」和「六不要」。

「六要」的主要內容是「要有自知之明個人的角色、作用;要自我約束行為和言論;要自覺消除特權的意識和特殊的地位……要管教好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沒有甚麼光和利益可以沾的。」

而「六不要」則為「不要提老資格、老上級干預黨政工作;不要對文件資料等作批示、批語;不要輕率評論政策、措施正確與否;不要搞串門宗派活動;不要向中央政治局、總書記送『建議』和『意見』,不要未經批准接受外界採訪和出自傳」等。

與江同屆退休的中共元老田紀雲就曾暗批江澤民:「要明白,到了眼睛睜不開了,嘴巴合不攏了,腰也直不起了,頭腦也不清醒了,還賴在台上,是不討人喜歡的!」其喻意深刻。

自從2012年重慶事件爆發后,前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後火燒至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近一年多來,周永康的心腹馬仔被一一拉下馬,周永康案也呼之欲出之際,前中共政治局委員曾慶紅也被傳出遭調查。

評論分析,周的幕後大佬江澤民已是四面楚歌,末日正在來臨。江不僅成為首名被國際通緝的總書記,而且江派官員倒戈,眾叛親離,更有部份官員表露出要拋出江澤民承擔罪責。

時事評論員趙邇珺表示,江派上下已經成為過街老鼠,無論江派也好,江澤民也罷,中共這個罪惡的邪黨也好,都逃不脫歷史的懲罰。江派拋江,江拋江派,江派內部上下相互傾軋,正是其現世報應的一種表現。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