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血淚史 前蘇聯拱手讓出克里米亞

【新唐人2014年3月14日訊】克里米亞,一個與烏克蘭大陸僅一條地峽相連的半島,風景秀美、氣候宜人,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都喜歡的旅遊勝地。如今,紛飛的戰火、緊張的局勢,將這個烏克蘭的自治區推成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它曾經血淚相伴的近代史也開始被更多人關注。

重要的戰略位置讓原居民命喪俄羅斯

克里米亞因扼守黑海要塞,擁有天然良港,是一個戰略意義重要的半島,這裡數千年生活着土著韃靼人,對俄羅斯來說,這是一塊讓人垂涎三尺的豐腴之地。

還是沙皇俄國時代,俄羅斯就覬覦這片土地,多次試圖侵占。1783年,歷經9次戰爭後,克里米亞半島終於被俄羅斯帝國「俘虜」,很多韃靼人被迫逃離到土耳其。之後的日子,大批的俄羅斯移民湧向這裡,在此繁衍生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克里米亞再次淪為血腥戰場,1941年到1942年,前蘇聯與德國在這裡激戰,最終以前蘇聯獲勝結束。然而,與前蘇聯共同慶祝勝利的克里米亞居民沒有想到,一場可怕的血腥之災即將到來。

1944年,斯大林以韃靼人曾經與德國合作為由,將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所有韃靼人驅趕到西伯利亞流放。習慣溫暖環境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有約46%的人口在流放過程中因飢餓、疾病死在街頭、野地;活下來的韃靼人也被禁止重回克里米亞半島,直到近幾十年。

克里米亞半島作為俄羅斯的一個州,一直延續到1954年。在這一階段,島上居民絕大多數是俄羅斯移民。

赫魯曉夫的慷慨出讓

在前蘇聯時代,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兩個平等权利的加盟共和國,儘管克里米亞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與烏克蘭更接近,但俄羅斯一直擁有克里米亞的主權,直到1954年的一次酒會。

為了慶祝「兄弟的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300週年」,時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曉夫,主導將克里米亞半島送給烏克蘭,作為「恆久友誼的象徵」,理由是「鑑於克里米亞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經濟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經濟和文化關係密切」。

赫魯曉夫為什麼出讓烏克蘭呢?俄羅斯杜馬議員庫里揚諾維奇說,當年赫魯曉夫喝得酩酊大醉,糊里糊塗就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也有人說,當時赫魯曉夫正在訪問克里米亞,覺得那裡開發得很不好,「因為那裡需要的是南方人,是會種菜園、種玉米的烏克蘭人,而不是只種土豆的俄羅斯人」,於是想讓烏克蘭人幫助開發。

目前,最靠譜的說法是,赫魯曉夫並未料到前蘇聯有一天會解體,克里米亞不管歸烏克蘭還是歸俄羅斯,都是在前蘇聯的掌控之下;劃歸烏克蘭,從地理上更合理。

另外,在烏克蘭長大的赫魯曉夫,對烏克蘭有感情。斯大林統治時期,曾有幾十萬烏克蘭人被清洗、流放,大量老百姓因飢荒而餓死。作為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上台後發動批評斯大林錯誤路線的運動。有人認為赫魯曉夫希望以這種贈送領土的方式,獲得烏克蘭民族的原諒,從而平抑烏克蘭民族分裂獨立的情緒。

1991年的一場大會

1991年,葉利欽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的陪同下宣布蘇聯解體和原加盟共和國獨立。當時,俄羅斯很想把克里米亞搶回來,但迫於烏克蘭堅決不讓,俄羅斯解體時又承諾讓所有加盟國獨立,所以沒法追討。

另一種更讓人信服的說法是,當時葉利欽更關心的,不是克里米亞的主權,而是烏克蘭領土上的核武器。果然,烏克蘭放棄了對其領土上的核武器的使用權。

不過從1993年起,俄羅斯就與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族人,隨著烏克蘭當權者是否親俄,時而要求分離歸俄羅斯,時而很安於歸屬烏克蘭。

2014年2月,基輔革命讓克里米亞的搖擺局面變成激烈動搖。本週末(3月16日)克里米亞的不合國際法的公投,讓人擔心會讓這片土地變成戰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