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多省資不抵債 壓力最高10城出爐

【新唐人2013年8月8日訊】(新唐人記者隋念綜合報導)中國審計署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此前審計的36個地區債務中,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即意味着資不抵債。另據《老虎財經》統計出十個債台壓力最大的省會城市名單。此前有專家警告,地方政府的破產可能引爆中國的經濟危機。

即將破產的九個省會城市

據大陸媒體報導,持續兩年的針對全國地方政府的審計結果已經發佈出來,日前有審計署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兩年來審計的36個地區債務,有4個省和8個省會城市本級增長率超過20%,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已超過100%,最高達189%。」但對9個省會城市名字卻隻字未提。

由於地方政府債務的不透明性,從市場上現有的資料來推測這個名單難度很大。

但是根據《老虎財經》整理的資料顯示,由於36個地方政府本級債務審計結果的樣本中包含15個省本級和相應的15個省會城市本級,因此有問題的9個省會城市範圍被縮小至15個。

為了大致揣測這9個「問題省會」的具體名單,統計從公開的債務和財政資訊入手,用每個省會城市有發債經歷的融資平臺總負債或有息負債作為債務率的分 子端;用每個省會城市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或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大致等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央的轉移支付及補貼)作為債務率的分母端。

基於老虎財經的口徑,在各項演演算法中,15個目標省會城市中債務壓力排名最高的10個為:南京、成都、廣州、合肥、昆明、長沙、武漢、哈爾濱、西安和蘭州。

近日,路透社近日一篇題為《中國江蘇將陷入債務噩夢?》的文章,反映了債務大省江蘇正經歷的艱難時刻。路透社援引深圳用益信託網資料顯示,2012年,江蘇省的各級政府佔據了中國售出的投資信託基金的30%。通過信託途徑,單無錫市就集資了92億元,該市向信託投資者給出10%的投資回 報率,遠高於銀行貸款約6%的利率。而萬德資料顯示,去年,江蘇政府通過金融機構售出了3430億元債券,這一數字3倍於廣東省的資料。

中國的城市「資源枯竭」甚於底特律

美國底特律申請破產的消息不僅成為美國的重頭報導,還成為中共官媒的重要國際新聞。由於底特律被冠以「資源枯竭型城市」之名,大陸媒體也常以如何避免「底特律式」破產,化解目前中國地方債務危機等加以報導。

但是有專家稱,中國的城市遠比底特律更加「資源枯竭」。

時政評論家何清漣指出,本來美國這種資源枯竭城市就不多,底特律的衰落更多是因為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導致,而非自然資源枯竭。另外,底特律的災難主要來自人口減少,失業嚴重,其自然生態環境並未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而中國的資源型城市則面臨連環生態危機, 再生性的機會少得多。

統計顯示,中國現有資源型城市118個,約佔大陸666座城市總數的18%,總人口1.54億人。其中枯竭型城市有44個,衰竭城市約20-30個;而截至 2011年,中共官方共公佈的資源枯竭型城市69座,占資源型城市總數118座的58%以上。這些城市都是圍繞一種或兩種獨特資源而建,並在數十年開發後面臨資源殆盡。

另外,中共20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中,有2/3已進入「老年期」,440座礦山即將閉坑,390座礦城中有50座資源已經衰竭,300萬工人、1000萬工人家屬生活受影響,資源枯竭城市產業全面凋敝。

金融專家警告經濟危機的來臨

早前有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告訴媒體,目前不少地方政府資不抵債,名義上已經破產。經濟危機更可能在兩到三年內全面爆發。

李迅雷曾對《虎嗅網》說,最大的風險點將來自房地產市場。信貸餘額當中30%是房地產,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尤其是缺乏購買力的三四線城市房價全線下跌,將對銀行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都將造成巨大衝擊。

另一重風險來自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產能過剩矛盾的加劇。交通、建材、原材料等行業曾在四萬億刺激下飛速發展,但這些行業已出現同比利潤大幅下滑。目前不少地方政府資不抵債,名義上已經破產,一旦新錢還不上舊錢,將引發債務危機。

彭博社也曾表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就已經陷入全球經濟危機後最淒慘的境地,很多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已經陷入停滯。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