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與地方數據「打架」 港媒批GDP至上思維難改

【新唐人2013年8月5日訊】(新唐人記者柳清綜合報導)中共各地方政府為了拚政績,虛報經濟數據、甚至習慣性地在GDP數據上摻水。近日,30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數據,據悉,地方省份公布的上半年GDP數據與中央的統計不相符,再次出現中央與地方數據「打架」現象。

21省份GDP相加 竟超全國總量

目前,除青海省外,全國其他省份均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數據。將排名前21個省份的GDP數據相加,共計253295.18億元,超過全國248009.20億元的GDP總量。超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24.8萬億元總量。如果將30個省份的GDP數據相加(27.96萬億元),則超過全國總量3.16萬億元。

中國自1985年開始,中央和地方在這個數據上的「不同步」已是常態。對於中央和地方的數據背離,《中國經營報 》引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採用的是生產法計量。各個地方在進行統計的時候,從生產角度會將本地的生產活動產生的價值納入本地GDP的計算,因而容易在結果中因為重複計算而造成過多增量。

與用電量背馳 穗數據難信服

香港《經濟日報》文章指,大陸各地GDP造假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廣東省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秀玉表示,今年她去珠三角調研時發現,一些地方的GDP、財政增長與用電量不是很匹配。以廣州為例,今年1至5月GDP同比增長12.9%,但用電量同比下降0.1%,5月用電量同比下降0.3%。理論上GDP和用電量是有合理比例,兩者出現背馳,就很難令人信服這個數據是真確。

事實上,在現有體制下,GDP增長與地方政績考核緊密掛鈎,各地自然追逐GDP高增長,並出現「層層加碼」。

有專家分析認為,,當前GDP統計存在著愈向下愈高的傾向,比如各縣總和大於全市,直至各鎮總和大於全縣。

專家坦言,GDP和引進外資始終是目前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兩個硬指標。GDP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衡量官員執政水平的重要標準,尤其在中國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GDP在考核中的權重更為突出,這個數字的大小事關政績好壞、仕途起落。

《人民日報海外版》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王軍表示,GDP數據是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如果地方數據存在水份會對經濟政策決策帶來一定干擾。

日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發表評論文章,直言「中國的『低消費高投資』經濟就是一種龐氏騙局。中國經濟就像一輛自行車,不前行就會倒下,現在這中國龐氏自行車正衝向一堵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