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分產黨」與「黨國壟斷資本主義」

【新唐人2012年8月23日訊】今年底,中國共產黨將召開其建黨以來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總結其三十多年來所推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驗和教訓。從鄧小平1978年在中國搞經濟改革開始,中共便逐步地由一個集權的馬列主義黨脫變為一個專權的官僚資本黨,中國的大鍋飯「社會主義」就一步一步地淪為少數既得利益集團的「獨享主義」和官僚壟斷資本主義。

從共產主義學說或共產黨理念和中共「社會主義」實踐的角度來看,現在的中國共產黨已不再是共產黨,而是逆共產黨理念和訴求而行的「分產黨」,中國現階段的社會形態已不再具有多少社會主義的成分,正日益被「黨國壟斷資本主義」模式所取代。中共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提法,即是對中共黨的「性蛻變」和其「反社會主義」實踐的一個絕好的描繪。

馬列主義學說與毛澤東思想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和列寧的暴力革命與專政理論的基本宗旨是:消滅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消滅階級差別,廢除剝削與不公平制度,反對勞動的物化,反對資本的集中和壟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資本主義等剝削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等等。

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或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則主張: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全民各種福利(如健康、教育和養老等)的保障,根除階級和貧富差別,強調平等、公正和社會成員的團結等基本價值,建立公平社會,等等。簡單地說,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廢除資產者既資本關係,解放社會,建立一個無強制和以人和人的需求為中心的共同體社會

中共建黨初期及獲得執政權之前的理念和訴求,曾與馬列主義學說和理念基本一致,即:在中國消滅地主和資本家階級及其剝削制度,「反專制」、「爭自由」和「要民主」,通過其所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來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公平社會,等等(這可以從中共歷來的各種文件和宣傳資料中找到說明)。

中共在其建國後的毛澤東時代,基本上廢除了私有制,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消滅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將生產資料收歸國有或集體所有,產品、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分配相對達到「平等」(但卻存在著嚴重的城鄉、行業和地區等差別),使貧富差距或懸殊大幅減弱,建立了中央集權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大搞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搞一言堂、文字獄和政治迫害,導致生產力大幅下降甚至停滯,人民生活處於貧困狀態。在這一時期,中共的政治行為部分地遵循了共產黨理念和其「社會主義」的原則。

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同,中共從1949到1978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徵和問題:生產力低下,經濟沒有效益;缺乏基層民主和社會監督,官僚主義和中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控制和全能主義盛行;缺乏個人權利和自由,缺乏法制(或法治),以人治為本;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公有制)與個人權利的保障和法治的建立相牴觸,計劃經濟依附於集體主義和極權主義(相反,市場經濟則要求一種政治和經濟自由的體制),等等。

鄧小平理論、江澤民思想和胡錦濤發展觀

鑑於毛澤東時代(特別是「自然災害」和文革時期)中國經濟衰落和生產停滯的狀況,鄧小平在1978年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推行其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新政,容許市場經濟或私有經濟融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讓私人開業。

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核心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發展生產力和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而最終達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貧窮,但共同富裕卻不能同時實現,所以應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後再逐漸地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富裕。在政治上,鄧小平卻聲稱,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防止國家和平演變為資本主義,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並強調中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繼鄧小平之後,江澤民提出了所謂的「三個代表」思想,要求中共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於2004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官方稱,「三個代表」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從無產階級政黨向精英執政政黨進行轉型」。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基本上是鄧小平理論的翻版,即:強調發展生產力和經濟建設。至於對發展中共文化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提法,則只不過是為鄧小平的「新政」找理由和做宣傳而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江澤民思想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共不再是一個無產階級的政黨,而是一個代表少數既得利益或黨魁財閥族群的所謂「精英執政黨」。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則提出了所謂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注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及環境的相互協調,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等,將西方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和思維方式引入中共治國的實踐中。與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不同的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主要是對改革開放後所出現的一些問題作出的反應,表明中國已面臨經濟發展與其他發展(如政治、社會、文化、資源和環境等)之間的嚴重矛盾和衝突。與「三個代表」思想相近的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同樣是鄧小平「四個現代化」等思想的繼續和延伸,在方向和路線上沒有什麼新意和改變。

分產黨與黨國壟斷資本主義

在江澤民和胡錦濤的追隨下,鄧小平所推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使中國成為世界觸目的經濟大國之一。但是,中共三十多年來的經濟改革和「中國特色」的實踐,讓中共毛時代消滅了的「資產階級」和官僚貴族階層死灰復燃,重新建立了階級差別和剝削機制。

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理論中所訂立的「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不僅得不到實現,相反,剝削和兩極分化在中國則大有繼續加大和惡化的趨勢。不過,讓一小部分人先富和獨富起來的目標倒是早已實現。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中所作出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承諾,不僅是一句空話和無法得到履行,同時也不能掩蓋官僚特權和資本貴族階層崛起與主導社會的事實。胡錦濤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也最終不過是對中共以「維穩」為基本訴求的反人權和反個性自由政策的一種諷刺和調侃。

中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是對馬列共產及社會主義學說及理念的一種「反動」,是對中共建黨和建國初期理念追求和政治實踐的一種背叛,也是對中共自立的各種章法和歷屆領導人自定的「目標」和原則的否定。鄧小平以他的實用主義理論和「務實」手段向馬列共產學說和社會主義模式發起了一場「非暴力革命」,並對其成功地實現了一場「和平演變」,使中共不再是一個「真格」的共產黨,讓毛時代無產且低效的「社會主義」變成了有產而高效的「官僚集權資本主義」。但在政治上,鄧小平及其後繼者則與毛澤東保持基本一致,即:堅持一黨專制,嚴禁異議思想與活動,壓制民主和反對政治多元化,限制新聞、集會和結社等自由,不實行事實上的法治,等等。

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的政績和成果是:開放市場和容許私有經濟,新生資產階級和權力資本貴族崛起,工農等大眾階層被社會邊緣化或弱化,並由「國家的主人」淪為新時期的「僕人」和被統治階級,甚至成為「維穩」的對象和政權的敵人,官員和政客腐敗登峰造極,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嚴重失衡,貧富分化居世界前茅,官民衝突和勞資衝突加劇,對社會的控制和集權的程度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少數既得利益集團壟斷和聚斂國家資財和侵吞人民財富與福利,社會各種矛盾和衝突不斷積累和加深,社會處於空前不穩的狀態(如民怨沸騰和動亂四起),等等。中共現階段的政治理念和實踐由一個荒唐的悖論而構成,即: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解決貧困和剝削等不公平問題,來消滅階級,來實現共同富裕和共產主義理想,等等。

當今的中共已不是馬列主義理念上的共產黨,不是中共執政前和毛澤東時代的共產黨,也不是中共現實自我標榜的共產黨,而是變成了自己的對立面(即一個非共產的「分產黨」)或自己過去的「敵人」(資產階級和剝削大眾的階級)。少數掌權和聚財的黨魁和政要組成聯盟,代表和謀求其一己利益,將中國變成他們自己的獨立王國。中共是由新權貴掌控和代表新權貴利益的政黨,搞的不是「人民民主專政」,而是權貴極權專政、政治上的全能控制、經濟上的獨家經營和資源上的全面壟斷和掠奪。中共不是一個「為人民服務」和替人民謀福利的政黨,搞的不是大眾社會主義,而是少數人的「獨享主義」和「黨國壟斷資本主義」。人民在中共的統治下,不是「當家做主」,而是其新權貴們的「階下囚」。

在今年底的「十八大」上,中共實在是應該考慮和討論一下改變自己的名稱和定義中國現行社會形態的問題:是全民「共產」黨,還是權貴「分產」黨?是馬列社會主義,還是黨國壟斷資本主義?

文章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