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 幾乎無城無門

【新唐人2012年1月24日訊】(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台北24日電)提到北京,許多人習慣稱之為「北京城」;直到50多年前,北京還是個有城牆、有城門的古城。但大陸政府為了都市建設,大舉拆除城牆、城門,讓北京城的「城」,幾乎灰飛煙滅。

擁有3000年歷史的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12世紀中葉,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國都從東北遷往北京,歷經元、明、清、北洋政府直到今天,北京遂晉升為全中國的政治中心,也讓北京一度擁有壯麗的城牆及城門。

中共建政後拆除的北京城牆,始建於15世紀初葉的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期。當時,永樂皇帝將國都從南京遷往北京,動員龐大人力、財力,建造紫禁城、皇城及擁有9座城門的內城;16世紀中葉,明世宗嘉靖皇帝決定在內城南側增建擁有7個城門的外城,正式形成「北京城」。

「內九外七皇城四」,是老北京人對北京城門數目的口訣。其中,內九外七這16座城門的城樓外側,都還另有一座箭樓,等於共有32座城樓。此外,內、外城的4個角落,還各有1座沒有城門的角樓。

如今,「內九外七皇城四」這20座城門中,內城只剩下俗稱「前門」的正陽門城樓及箭樓,以及德勝門的箭樓;至於外城,原本已經一座不剩,直到2004年9月,才將其中的永定門原址原貌復建,被戲稱為「假古蹟」。

城牆、城門保留與否,從民國以來一直是北京人爭論的話題。民國時期,位在市中心的皇城北、東、西段城牆,以及內、外城的部份箭樓陸續被拆除,但大多數城牆、城門,即使歷經軍閥混戰、對日抗戰及國共內戰,仍然保存良好。

中共建政後,卻註定了北京城牆、城門被拆除的命運。20世紀50年代,在中共當政者一致主張拆除下,即使有梁啟超之子梁思成等學者大聲疾呼,但城牆及城門仍然一段段、一座座地被陸續推倒,在60年代達到拆除高峰,到70年代,幾乎所剩無幾。

如今,北京城牆的牆基上,興建了北京二環道,車水馬龍;牆基下,興建了地鐵二號線,人潮洶湧。至於城門,大部分不是化身為一座座立體交叉道,就是普普通通的十字路口,至於城門的名字,只留存在地鐵、公車的站牌及老一輩北京人的記憶中了。

80年代起,北京人開始反思,為什麼要把400、500年歷史的城牆拆掉,再對照建造年代相仿、如今保存完好的西安城牆,更讓一向自認有文化的北京人,無言以對,後悔不已。

所幸,北京內城東南角及西南一隅,各有一小段總長不到2公里的城牆(含東南角樓)躲過摧殘,讓北京人稍堪告慰之餘,更決定好好整理、保留,甚至復建外城的永定門。於是,不少老北京人,把當年拆除城牆時私藏的城磚捐出來,用來保留這僅存的城牆遺跡。

如今,這兩段殘存城牆被開闢成了公園,綠草如茵,對照著殘留的滄桑,形成強烈對比。而復建的永定門前,則開闢成一座跨越護城河的廣場,整天都有父母帶著小孩在放風箏。

邁入21世紀的北京,是座高樓林立的國際大都市。但如今幾乎灰飛煙滅的城牆、城門,卻讓北京人至今除了一再惋惜,也始終覺得這座古老的城市,少了一些什麼。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