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悅悅大討論:冷漠之下 能否問心無愧

【新唐人2011年10月20日訊】佛山2歲的女童小悅悅先後被兩輛車碾過,18名路人沒有施予援手的事件引起廣泛關注。10月18日,廣東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個部門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有人建議通過立法懲罰「見死不救」,對此,有人持謹慎態度。 (10月19日 人民網)

小悅悅事件對整個社會的觸動是深刻的,即便沒有廣東多部門開展的大討論,事實上整個社會的大討論早已經展開。小悅悅事件絕不是一起偶然發生的個例,近些年一次又一次發生的冷漠事件的一次重演。

對於冷漠的討論顯然也不是第一次,每當這樣的冷漠被擺在公眾面前,總有這樣一種論調被提及,那就是在「彭宇案」和「許雲鶴案」的影響下,如今的社會大家都已經不再敢去做好人了,人們普遍開始感慨「好人難做」,似乎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扶老攜幼」的傳統道德,在今天已經成了一件需要承擔極大風險和心理負擔的事情,甚至當衛生部發布《老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的時候「好人難做」的藉口使這一公共衛生指南再次成為了調侃的對象。

面對幾度重演的冷漠,我們有理由去反思,「不敢做好人」到底能不能成為人們冷漠的藉口。一方面,「好人難做」的案例不是沒有,但在今天,這個「彭宇案」負面效應似乎有些被片面誇大了。無理的受助者、故意的訛詐者並非全然沒有,但舉國上下究竟能有幾人?無非就那麼多則三五個的案例,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層出不窮的冷漠事件。

或許,有人會說,即便訛詐者再少那也是傷了好人的心,讓好人在做好事使會有所忌憚,由此引申出的觀點便是,對見義勇為者的製度保障不夠。毋須諱言,當今在見義勇為的製度保障上確實還不夠健全。但問題在於,這能夠成為的冷漠的理由嗎?難道因為製度保障不夠,冷漠便是理所應當的嗎?

這樣的觀點顯然陷入了弔詭的製度迷信之中,制度確實會影響人的選擇,但制度不是萬能的,人們行善的理由不會是製度,而僅僅因為他們是人。人,本該天生具有憐憫、同情、不忍之心,當冷漠擺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所該去直面的不該是那些冷冰冰的製度,而是活生生的人。

「好人難做」不該是冷漠的藉口,若這樣的藉口能夠成為冷漠者的擋箭牌,也就意味著整個社會正在開始失去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與關愛之心。更重要的是,即便「好人難做」真的能過作為擋箭牌,但在這種冷漠之下的社會成員是無法獲得尊嚴的,也是不體面的。在這樣的藉口下,我們將共同生活在一個道德潰敗的社會之中。你、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機會成為這樣一個圍觀者,也可能成為被圍觀的人,冷漠與否,真正能夠影響我們選擇的不該是好人是否難做,而是在冷漠之下,我們能否問心無愧、一夜安眠。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