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專家:本土創新 掩蓋研發力不足

【新唐人2010年12月7日訊】國際知名的中國産業政策專家詹姆斯·麥克格萊戈爾(James McGregor)抨擊中共的所謂“本土創新”政策,是在巧取豪奪國外先進技術,旅美經濟學者何清漣指出,中共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缺失,無論對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帶來的都是致命的打擊。

今年以來,中共再次利用政府採購計劃,推動所謂的“本土創新”政策,令各國外資企業感到在華投資環境在進一步惡化,全球商業諮詢機構——安可公關顧問公司的資深産業政策專家麥克格萊戈爾指出,當局所謂的“本土創新”政策,實際是在巧取豪奪國外先進技術,然後再通過龐大的政府採購項目中本土創新優先的政策,對外國公司的科技和産品關上市場大門。

旅美經濟學者何清漣表示,中共的政策,讓外資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

何清漣:「從今年3月份開始出臺了一個新的條例,就是規定外資公司在中國,跟中國合資,規定在本國(中國)開發的新技術,中方僱員擁有股權,既然他們是股東就可以決定這個技術保密和對誰開放,這條對外資公司非常不利。」

中共通過這樣的途徑,迫使外資企業提供新技術,何清漣指出,是因爲中國根本缺乏自主創新以及消化引進技術的能力。

企業核心競爭實力體現在企業研發水平方面,據了解,中國大中型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只佔銷售額的0.39%,即使高新技術企業也只佔0.6%。而根據國際經驗,技術研發投入佔銷售額比例達到5%的企業才有競爭力。

而在吸收先進技術方面,中國企業的消化吸收費用平均還不到引進項目費用的7%,而韓國、日本等國這項費用是引進項目費用的3-10倍,在經濟發展三段式:“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開發”運行軌跡中,中國企業總是在引進技術到消化吸收的環節夭折。

對於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的短視行為,汽車分析人士羅錦陵曾向媒體指出:“研發需要資金,需要人才,而且有風險,需要時間,國有企業老總搞了兩年才出成果,結果也許兩年後就不是自己當政了。”分析人士認為,多數中國企業都將重點更多放在生産現有産品的更廉價版本上,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而不是開發新産品。

何清漣也表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中國的研發能力,也令外資企業花巨資研發的成果面臨巨大的損失,但就算中共竊取了外企的技術,也無法有長足的發展。

何清漣:「不保護知識產權,就等於讓所有的人爲這個知識產權投入的巨大開發、資金和精力全都泡湯,那就不會有人有開發的熱情。 (中共)它可能會因爲偷盜一種技術在某一項產品裏面,能夠暫時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但是他沒有後續開發能力,人家都往前面走,他就保留這一項技術,直到這項技術被淘汰爲止,那麼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可以說是沒有可能的。」

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曾批評中國對侵犯知識産權的刑罰過輕,同時,他還指出,中共所謂的“本土創新”政策,會限制外資的直接投資與進口,進而傷害那些可能的新産品與服務帶給中國合作企業的創新力量。

新唐人記者梁欣、寧修、柏妮採訪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