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天】“全聚德”烤鴨店恢復老字號

【新唐人2010年2月9日訊】 1980年2月9日,在“文革”中被改名的“北京烤鴨店”恢復了老字號“全聚德”。和平門北京烤鴨店及前門、王府井分店均恢復了原來的名稱:全聚德烤鴨店。

全聚德烤鴨店,創建於1864年。店主楊全仁,買下的這處鋪面房,本是一家山西人開的名叫“德聚全”的小干果鋪,楊全仁為給新開張的烤鴨店圖個吉利,請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告訴他說:“此處形似一座八抬大轎,是塊寶地!‘德聚全’ 背運而衝了寶氣,如今需將字型大小顛倒過來,日後必定時來運轉,生意發達!“全聚德”其意有三: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為先,豈非正應合店主家‘全仁’ 二字?此乃天助也!”於是,烤鴨店的店名就成了“全聚德”。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全聚德烤鴨店,在“文革”中,被荒唐的改成“北京烤鴨店”。

紅衛兵一夜掃蕩"全聚德"更名
  
  1966年,“破四舊”狂潮掀起,紅衛兵所到之處,許多老字號牌匾被當作“封、資、修的黑貨”砸爛。據當時《人民日報》記載:“在紅衛兵革命精 神的鼓舞下,王府井百貨大樓的革命職工搬掉了門上‘王府井’3個大字,改名為‘北京市百貨商店’;‘全聚德’的革命職工在紅衛兵的鼓舞下砸了70年的‘全 聚德’3個字,正式掛上了‘北京烤鴨店’的新招牌;‘亨得利’鐘表店的職工們在紅衛兵的鼓舞下,經集體討論,改名為‘首都鐘表店’;當紅衛兵把沿用資本家 命名的‘徐順昌服裝店’改為‘東風服裝店’時,街道上一片掌聲,人們齊聲高呼‘毛主席萬歲’、‘東風壓倒西風’。”

  1966年8月19日晚上,北京幾所中學上千名紅衛兵闖進了坐落在前門大街的享有盛名的全聚德烤鴨店。在紅衛兵的厲聲呵斥和煽動下,掛在店門口 已經70余年的“全聚德”的招牌被摘了下來,換上了由紅衛兵事先寫好的“北京烤鴨店”的長條油漆大木牌。紅衛兵們走遍全聚德的餐廳、廚房、宿舍,把原來掛 在店鋪裡的山水字畫全部撕毀,又推舉出10名紅衛兵作為烤鴨店的“治安員”、“服務員”、“毛澤東思想宣傳員”在店鋪留駐。

  留駐的紅衛兵到新華書店訂了100幅毛的畫像,烤鴨店職工買回後連夜在櫥窗和餐廳、廚房、宿舍的牆壁上大量張貼。烤鴨店外賓餐廳的樓梯口原來 掛著一幅畫著北京烤鴨的大型壁畫,紅衛兵和店裡的職工一起將壁畫取下,換上了毛語錄:“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世界人民 要有勇氣,敢於戰鬥,不怕困難,前赴後繼,那麼,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會被消滅。”紅衛兵認為外賓會客間的沙發會助長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 思想,翻過來扣上不許坐。“對外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只能給他們准備窩窩頭,讓他們也嘗嘗勞動人民所受的苦!”

  紅衛兵還帶領烤鴨店職工進行“政治學習”,讓他們認識到:“全聚德”三個字是資本家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鑄成的,是剝削的像征。取消招牌,是徹底掃除剝削階級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

  8月20日一大早,經過紅衛兵“革命”的新型烤鴨店誕生了。門口貼著一張醒目的標語:“歡迎工農兵進餐”。掛出的菜單上加了5個8分至2角5分的“大眾菜”。

尋找金字招牌

  被摘下的老匾到哪裡去了?它又是怎麼被找回來的?1966年底,“破四舊成果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展品中包括全聚德的牌匾。展覽過後,紅衛兵 拍屁股走人,展品成了“破爛”,無人問津。後來這些“四舊”被歷史博物館的幾位工作人員發現,於是全聚德牌匾被當成文物,收藏到了歷史博物館在故宮的倉庫 裡,一“躺”就是13年。13年間,很多人只知有北京烤鴨,不知有全聚德。“全聚德”老字號被湮沒在動蕩的歲月裡。

  烤鴨的美味成了全聚德在動蕩的社會中生存下來的護身符。在“文革”的動亂年代裡,烤鴨生意依然紅火。前門全聚德烤鴨店門口,經常看到顧客排著長 長的隊伍,餐廳裡“你坐著,我站著;你吃著,我看著”的現像司空見慣。有人說,如果說全聚德還有缺點的話,那就是沒地方坐著吃烤鴨。

  改革開放後,各商家紛紛想到恢復老字號。多方打聽後,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全聚德”金字招牌終於再現北京。1980年2月9日,“全聚德”招牌回來了,並被掛在新建成不久的和平門店的廳堂上。

  全聚德名揚海內外,但到20世紀90年代初,突然出現了一個誰是正宗的問題。前門的老店、王府井烤鴨店和和平門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為了爭得一個 正統地位開始產生矛盾,各家都請了新聞單位做報道,弄得消費者一頭霧水。國家工商局只好把這個案子移交給北京市政府協調。“有本事你們和外國人爭去!”市 領導的一句話觸動了全聚德人的心,這場扯不清的老字號官司對全聚德來說,是因禍得福,它成了組建全聚德集團的“催化劑”。

  1993年5月20日,三家全聚德烤鴨店組成了大型集團企業 – – 中國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三分天下變成了圓滿的大團圓,全聚德走上了規模化連鎖經營的道路。

附: 全聚德故事

  全聚德牌匾上“德”字少一橫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外國人又有“到北京,兩件事,游長城,吃烤鴨”之說。有句順口溜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可是,全聚德招牌上的“德”字少一橫。這是為什麼?

  傳說一: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把一位叫錢子龍的秀才請來喝酒,楊老板得知錢秀才書法好,馬上拿出紙墨筆硯,請錢秀才題個字。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少寫了一橫。

  傳說二:楊全仁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伙計,加上自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協力,所以牌匾上的“德”字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這些當然都是猜測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過去“德”字有兩種寫法,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一橫。這一點,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 立於北京國子監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 橫。這說明,在過去“德”字的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為了保持全聚德牌匾的歷史原貌,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

  清末送禮就送全聚德鴨票

  在清朝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以後,民間的飯館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烤鴨、烤豬成了最時髦的佳肴,以至於“親戚壽日,必以烤鴨、烤豬相饋送”。

  於是,鴨票、豬票應運而生。全聚德的鴨票是用染成紅色的宣紙印制的,呈長方形,上邊切去兩角。抬頭印有“全聚德老爐鋪鴨票”8個字,票據內容為:取大燒鴨子兩只,已付銀若干。落款處蓋有全聚德的鮮紅大印。

  發行鴨票,對全聚德來講是有利可圖的,一來擴大了本店的營業範圍;二來籌措了資金,加快了資金周轉。

  全聚德發行鴨票是在同治、光緒、宣統年間,特別是在興建全聚德二層樓房的時候,為了籌措資金,更是大量發行鴨票。1923年,全聚德停發鴨票。由於社會動蕩,可惜全聚德自己竟未能留下一張鴨票。

  門臉老牆“進”屋

  前門全聚德烤鴨店一樓東邊,有面全聚德門臉老牆。1985年,全聚德把位於肉市胡同東側的老房子推掉了,准備蓋新樓。為了避免行人在工地上來回穿行,就把路邊的門臉老牆留下,作為工地的圍牆,准備等到新店開始施工時再把它拆掉。

  一位香港建築設計師來到工地勘測,一下子就被這面孤零零的門臉老牆吸引住了。門上方經過風雨侵蝕的全聚德磚刻牌匾,如同一位耄耋老人滿是皺紋的額頭,印證著全聚德滄桑巨變的歷史。於是他建議店裡把這面古牆保留下來,全聚德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

  新樓施工過程中,工人們仔細將老牆的磚頭一塊塊拆下,編上號碼。1992年,新樓修成後,工人們開始了復原工作,他們按照順序將磚頭重新砌起,老牆被搬進了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