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中國公開信息不足 市場出現信心危機

最近中國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特別集中和突出,但在相關信息公開的問題上,中共政府不同部門的官員似乎未能從「毒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訓。在最近的四川「生蟲柑橘」事件中,又發生了遮遮掩掩的事情,結果導致謠言四起。消費者在不能準確定位信息的情況下,只好假定所有的柑橘都出了問題,連帶著全中國大陸橘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時,各地方政府才急忙出來承諾保證,但市場信心已經出現了問題。

這一信心危機還表現在「三聚氰胺」從奶粉流竄到了雞蛋,這樣一來市場的合理猜測只能是凡是雞蛋可能都含有三聚氰胺。果不其然,除了湖北的雞蛋外,杭州和大連的雞蛋也分別檢測出了超標的三聚氰胺。雖然從表面上看,信息公開的更快更及時,但消費者已經難有信心了。這種信心危機的蔓延尤其心理學基礎,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越多,在信心崩盤的情況下,消費者反而會強化 「更不安全」的信念。那麼要扭轉市場信心,除了公開信息之外,還應該做什麼呢?

常理上,一個食品市場儘管會面臨對具體食品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就是說買的沒有賣的知道得多,但並不影響買者消費。這是因為買者對食品安全有信心,這種信心要麼是來自對於商業道德的信任,要麼是來自對監管機構或認證機構的信任。政府設立質檢行政機構的目的就在於防止商人因為利益而出現道德上的風險,因此其可以加強監管,從而確保市場上供應的食品為安全的。但為什麼這一監管機制目前變得形同虛設了呢?

這情形正說明了中國大陸市場的「不幸」。中國大陸的市場是在將每一個人都逼成「教育專家」、「醫療專家」,現在這個市場又將迫使消費者去成為「食品專家」。因為這個市場的監管缺位,導致了對具體商品的監督和考核的成本,全部轉到了消費者自己身上,消費者要把自己逼成專家去考查每一個產品的品質,才能避免在食品安全方面少出問題。

而一個監管嚴格的市場,我們相信食品安全是因為相信質檢部門會嚴格把市場的關,稅收的一部分就是用來雇傭相關部門來充當市場的「看門狗」。但一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卻在事實上表明「看門狗」睡著了。中國大陸消費者在交稅的同時還要承擔因為食品不安全的風險。

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麼「看門狗」睡著了?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在一個監管嚴格的市場中,監管手段實際上更多要依賴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質檢機構的地位比較獨立,即便是由政府設立的,也往往不受其他部門或者廠家的限制和影響,這樣就基本杜絕了政府官員受賄和廠家行賄的可能,市場也會更公開透明。

這樣一來,在源頭上就可以保證食品安全的相關信息是公開的,從一開始就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不是等出了問題,再來要求政府公開信息,此時即便是政府在公開信息方面做到了及時有效,也難以阻止市場信心的崩潰。

想想看,美國將研究生入學考試(GRE)都交給英語考試服務公司(ETS)這樣的私人機構來辦,正是對監管嚴格的市場充滿信心所致。而中國大陸的市場監管還是通過傳統的行政手段來完成,並且監管機構的獨立性也存在疑問,這與迅猛發展的市場需求格格不入。尤其在監管缺失或者監管扭曲的條件下,容易出現食品安全的問題。

我們當然應該譴責商人的貪婪,也應該譴責中共政府在信息公開上的不當行為,但這些遠遠不夠。還需要認識到監管源頭的問題所在,才好對症下藥,在食品安全方面重塑信心。否則,難保今後公開的信息裡不會再次出現「毒奶粉」、「毒雞蛋」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