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皇家工藝 蘇州師傅仿製明神宗龍袍

【新唐人】(中央社台北四日電)曾修補北京故宮龍袍的中國蘇州緙絲師傅王嘉良接受北京首都博物館委託,將仿製明神宗萬歷皇帝的「袞服」。據報導,這件「袞服」是明神宗最奢華的龍袍,原件耗時十三年製成。  江蘇「揚子晚報」報導,五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打開萬歷皇帝的定陵時,出土的龍袍、匹料、絲製品都燦若雲霞,顯示中國古代高超的織造技藝,但這些珍貴文物出土後很快風化,發黑變質,讓文物保護專家相當痛心。

報導說,為重現古人的織造技藝,近年來,首都博物館文物專家在中國尋覓合適的工匠,希望達到最好的複製效果,以還原歷史,最後選上蘇州緙絲代表人物王嘉良承擔複製任務。  據報導,緙絲又名「刻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緙絲是蘇州傳統工藝一絕,發端於漢代,從唐人的日用包到明代的龍袍,緙絲可說源遠流長。緙絲的製作技藝十分特殊,以生絲做經線,各色熟絲作緯線,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織成,不僅強度勝過刺繡,且成品沒有底料和圖案的分割,作品渾然天成。

  報導說,「袞服」是皇帝龍袍的一種,在皇帝祭天地、宗廟時,與袞冕配套使用。 史料記載,這次仿製的袞服真品龍身為翠綠色,由孔雀翠羽織成,底色以黃色為主,配以藍、綠、白、紅色點綴。龍袍上共有兩百多個壽字、字符都由金線織成,龍袍圖案中還有兩百多隻蝙蝠、兩百多個如意紋,寓意「福壽萬代」,前襟和後背有十二條團龍。

  據報導,為高度仿真,王嘉良仿製時,十二條龍圖案將全部由孔雀翠羽線組成。 王嘉良說,製造過程中,他必須將孔雀羽毛如紡線般細細密密地捻進布料裡。同時,為使龍袍質感更細膩,平常一公分寬的「徑」大概需要二十七條線,這次需要的線將增加好幾倍。

另外,袞服的主體騰龍圖案不在同一平面,需要高低參差,展現立體感,這些都是王嘉良過去很少遇到的精細技藝。 為破解四百年前的袞服織造工藝,王嘉良派兒子七度趕赴北京,研究龍袍織造方法。他的大兒媳日夜趕製,已完成四幅局部樣稿。

王嘉良表示,由於他年事已高,這件作品將由他家族中的五人聯手製作,但仍需花費一年才能完成。目前,備料、試機等準備工作已啟動,預計三月中旬將全面開工。970304

相關文章
評論